张媛媛
摘 要 阅读天生重要,能优化学生的成绩、铸就学生的成长。本文就阅读及阅读内容和方法问题浅谈一二。期待语文教育者还一些时间、挪一方空间给阅读,守护校园的琅琅书声,让阅读之花常开不败,香洒校园。
关键词 阅读;阅读内容;阅读方法
依稀记得,某记者采访一名高考语文状元,问其成功秘诀,高考状元说:“高考语文我赢了,但我不会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杂志。”这实在不能不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感到惶惶。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成功是来自于如饥似渴的课外阅读。
犹然忆起,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一位瘦弱的老先生,对他的回忆永远定格在闲暇之余总是手捧《史记》,如痴如醉;当讲起其中的人物和历史便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渐渐地,瘦弱而不失儒雅的老师让我敬慕,那一卷卷泛黄的竖排版《史记》更是对我充满了“诱惑”。从此,我懵懂地撞入了阅读的世界。
阅读天生重要。
是啊!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相继歌唱了几千年,留下了久传不朽的伟大诗篇。或宏伟、或开阔、或幽深、或细腻,能给人以丰富的营养。已为人师的我猛然明白:引导学生沉潜于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中,让其思索玩味,丰富其文化底蕴,促使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是多么快意的事啊!
而现状却令人担忧。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但现实是,绝大数家长甚至老师是不敢大张旗鼓地放手让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即便是读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朽的艰难沉重的名著。原因很简单,课外阅读毕竟与考试不能建立起立竿见影的关系。当把眼睛死死盯在“分数”上,急功近利的时候,大家必然“心甘情愿”地将阅读搁浅。远的不说,睁开眼看看我们的《语文读本》吧,册册囊括了专家精心列出的阅读书目、重点篇章,可学生并不买账,作品很少有人问津。此时,如果我们一再强调学生要严肃阅读,不是徒劳吗?
实质上,“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成为青年时代的挚友吧!”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响亮的回答。
一、阅读与人生
在书中流连忘返,善于吸收其中的精华,是心灵的向上者。清代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读书能完善性情,进而改变一个人。优秀的课外读物,对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学生而言,无异于一盏照亮前程的明灯。
阅读可以铸就人的心灵,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让他们爱上语言,在阅读中成为真正的自己,聆听自己的心声。当阅读成了习惯,生活便多了一种精彩,多了一份味道。
二、且谈读什么
人的成长离不开书,但并非开卷就有益。迫于学业之苦,学生的课外阅读多以消遣为目的,只读粗制滥造的武打言情小说、 搞笑作品或当代影视歌星、体坛明星之类的时尚杂志。却不知晓托尔斯泰、泰戈尔等文学巨匠为何人;更不明了《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文学名著写的是什么。
高尔基曾说:“读书,这个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读现代的书就是和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流,读古人之书即是继承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选择书籍时坚持古典与现代结合,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
三、试论怎么读
学生的阅读方法实在不敢恭维。面对博大精深的作品,有的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殊不知,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1.课内与课外相辅助
阅读理应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要通过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思路的引导在有限的文本中训练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诵读经典,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于经典书籍和文章,一定要精读。或声情并茂地吟诵,或一丝不苟地摘录,甚至于正襟危坐、默默涵咏,都是走近先哲,走进文本,使其言如出吾口、意如出吾心的过程。
3.积累与拓展相贯穿
阅读实质上就是一种积累,一种淬炼。要鼓励学生读书必动笔,坚持写读书笔记,哪怕只言片语,让他们敢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青涩年华里的美丽思想和情感。这样对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增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无疑具有深刻的作用。阅读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能圆满地达到阅读的目的。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广阔。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是他给语文教师提出的建议,教师要搞好课堂内外,更是离不开阅读。
我们的阅读让学生心灵上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慷慨悲歌的爱国者,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给他们以“真”;又有无怨无悔的志愿者给他们以“善”;有诗词歌赋的悠悠神韵,给他们以“美”。课外“无心插柳”,课内“有心栽花”,学生拥有的是处处杨柳处处花,那么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无一败笔,处处精彩处处斑斓。此时,语文成了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葩。
复旦大学曦园有一个亭子,横匾上赫然留下朱东润先生的手迹——“书声琅琅”。让我们守护好校园的琅琅书声吧,让我,让你,让学生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