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萍
摘 要:校企合作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提升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结合自身资源,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的领导和推动下,在校企合作上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本文阐述该专业在建设中的主要内容,归纳相应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
一、 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一)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利益机制基础上,事实上,企业在合作中投入人力、物力和精力,解决学生就业,提供师生实习,是学院获得的生存收益;而企业关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输送、企业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提升等。二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性和效果显隐性的差异性。并且要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必须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追求、趋同的事业态度,才能在合作中减少冲突,提高效率。因此学院采取了大型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合作起点和基础较好,形成了“市场驱动为基础、感情维系为纽带”的微观合作模式并初见成效。
(二)合作内容探索。具体合作过程中,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和合作单位特点,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合作。
1.课程“工学交替”。在《证券投资分析》精品课、《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核心课程中,学院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企业实习环节,安排部分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该项制度坚持四年来,先后安排近百名学生到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平安人寿;安排近200人到国元证券、华融证券、长江证券等公司开展学习活动,既成为一种职业体验,也作为一种课程实训,深受学生欢迎。
2.实训“引智入校”。在专业综合实训环节中,与企业充分合作,引入了企业的操作软件,设立“虚拟交易所”,开展实训竞赛;引入企业骨干,开展营销能力训练;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还原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出来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3.员工“订单培养”。在校园内根据学生选择的方向开展“保险班”、“证券班”、“数据班”等独立和超脱于原班级建制基础上的松散的班级模式,由所选方向和公司的学生自发形成一个团体,接受公司培训,并顺利进入公司进行校外实习基地。例如与中国人寿开展合作形成“中國人寿团队”、与华融证券合作成立“华融俱乐部”等组织,进行重点培养。
4.职场“全真再现”。该专业已经建成全仿真银行职场、并与人寿公司合作引入其真实职场,完成学生在校内的业务培训;与合作企业共建“资源中心”,进行数据搜集和处理等工作。各职场的建立为学生进行职业体验、专业深入学习等都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5.资源“共享共建”。该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程和材料,企业教师承担教学,开展全真业务竞赛,不断的丰富了专业建设的内涵。
6.文化“潜移默化”。该专业通过与企业开展各类竞赛和活动,安排学生开展认知体验、参与公司文化活动、企业高管进课堂、优秀毕业生返校等活动,不断的将合作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和管理中,培养金融学生敬业、勤奋、诚实、坚韧的专业精神。
二、 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质量不断提高。在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上,金融专业开创性的提出了“3234分层分流”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体现为在专业中进行方向选择,并借助三个阶段、两个平台、三项证书、四项计划实现培养目标,具体为:三个阶段是指将学生分为大类培养阶段、分方向精细培养阶段、实战训练阶段;两个平台是指构筑校内实训平台及校外实习平台;三项证书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将取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及素质拓展证书;四项计划是指通过名师讲学计划、企业践学计划、社团促进计划及素质拓展计划全面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借助合作企业力量,改革顺利进行。学生双证通过率超过98%,就业对口率超过了85%,特别是在金融保险方向更是一枝独秀,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师资锻炼培养不断深入,双师队伍逐渐成熟。在合作期间,每位专业教师负责一个团队的企业实习实践活动,合作完成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三)实训基地形式不断丰富,实习实训不断加强。在传统的共建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经过发展与摸索,该专业还在嵌入式教学、校内全真职场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活动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实习实训的方式和载体。
三、 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虽然该专业建设中取得一些成绩,但在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障碍需要不断开拓思路,深入研究。
(一)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目前这样一种“以市场驱动为基础,以感情维系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仍是比较脆弱的,在合作中校方的生存利益是显性的和短期的,而企业的文化提升和人力储备是隐性和长期的,容易造成二者在利益上的冲突。而往往由于现代学生个性较强,流动性较强等特点,而使得企业的获利明显小于校方获利。因此如果在新的职教体系和职教精神指引下,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做法,能够建立“政策机制、利益机制、情感机制”为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在政策上给予深度合作企业相应优惠政策等,则对推动高职院校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合作院校管理体制滞后。比较国际上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做法中,无不充满了灵活性。而目前高职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简单和单一,制约了合作的形式和深度。可以灵活根据行业的特点,在校内职场上开展相应的课程训练,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分制。特别是专业在合作中可能会碰到合作企业的淡旺季,可以以学分认定等方式完成实习,也实现了企业用人需求。
(三)校企合作层次有待深度开发。真正的广义的校企合作包括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学院在与地方政府、各兄弟院校进行合作的质和量上都有待提高;同时,学院在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上还有待加强,在技术合作、合办工厂、合办公司等较高层次的合作方面尚未取得大的进展,在引进企业投资、校内创办贸易公司、开展实体经营、设立实战公司方面的实训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有待研究。目前,各院校均本着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等目的想方设法促进合作,学校层面在鼓励合作单位、激励专业、激励广大教职工的参与上还缺乏相应的对策,还不能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拓展合作。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其最佳的载体和途径,因此,各级主体均要从观念到实践全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本论文为2012年省级质量工程《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订单培养为载体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项目编号2012jyxm8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8
[2] 李海丽.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3]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12
[4] 段丽娜.基于国际比较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8
[5] 殷红 米靖 卢月萍 .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