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芽
摘 要:艺术类高职学生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同程度地出现就业心理不稳定、就业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和就业期望过高或过低的迷茫状态,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探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同时从心理契约角度提出加强就业心理辅导模式的策略,帮助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关键词:心理契约;个性特点;学习特点;主体地位
高职艺术院校肩负着为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为践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培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当艺术类高职学生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同程度地出现就业心理不稳定、就业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和就业期望过高或过低的迷茫状态,一方面因找不到工作而埋怨,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诸多学生因为对工作缺乏满意度而频繁跳槽。本文试图从艺术类高职学生个体感知角度出发,探讨艺术类高职学生和就业指导老师的心理契约构成维度,旨在建立良好师生心理契约建构下的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策略。
一、新形势下心理契约理论对就业心理辅导的影响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的。他指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心理契约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运用最多,但在其他领域也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在高职艺术院校就业心理辅导中,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对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满意度与学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教学目标如何保持一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双方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一种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观心理约定。就业心理指导老师能够清楚每个学生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他们;而每个学生则相信所在的团队能达到其期望值,并为集体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这个吸引与奉献的过程就是心理契约形成的过程,它是就业心理辅导的基础,也是本文研究高职艺术院校师生心理契约的现实依据所在。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在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心理契约差异
1.个性特点
艺术类高职学生表现思维活跃,充满朝气,情绪强烈而富有感染力,但波动大,难以自制;有较强的想象能力,但也有偏激片面的缺点;对专业具有较强的兴趣,表现欲望强烈;躯体化疲劳严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作为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的艺术类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主观和客观、个体和集体、学习和生活、目标与过程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样的心理状态在就业压力日益突出的今天,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对高校教育体制和现实社会的质疑和排斥,阻碍学生的成长成才。
2.学习特点
艺术类专业有极强的专业性,学生对自身专业抱有很浓的兴趣,花在专业上的时间也比较多,但对于副科,特别是近几年才逐渐规范的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却存在明显的不重视性,对就业指导认识不足、心理需求程度不高,缺乏学习动力,认为此类学习枯燥乏味,对专业和自身发展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因此,阻碍了师生间心理契约的建构,短时间内很难达成相同的期望值和预期的课程目标。
3.就业特点
艺术类专业倡导创新、求变、多样化的精神,导致学生本身在特质上存在着向往自由、不愿束缚的自我中心价值观,表现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无法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中。专业性比重高,导致工作期望值过高,期望实现的就业状况也更具个性化,在选择工作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工作单位的满意度上达不成相应的期望值,离职率比一般高校更高。
三、心理契约在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建构
面对艺术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特点,迫切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用“心理契约”的理念将其放到一个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并从方法制度上保证学生差异化教育的实现。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建个性化的师生心理契约
(1)加强师生心理认同,建立良好的师生心理契约
艺术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强烈,有自己的审美观,渴望得到教师、家庭、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尊重、平等的师生心理契约关系,为有效地教学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首先,师生人格上要平等。教师要把每一位学生当做有思维、有理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和期待等积极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认可、尊重和关怀,从而产生对教师的好感和信任的体验。
(2)加强师生心理互动,营造相互依托的心理契约
教学实践证明,就业心理辅导老师是心理契约方的“学习指导者、心理辅导者”,教师应在开课时明确阐述课堂的课程目标,提出对学生的期望和具体要求,对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
试,掌握学生的心理期望,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动态需求和期望。而作为心理契约另一方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成果满足自己、家长、教师和社会的期望。
2.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确保就业心理指导的质量
(1)就业心理指导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字[2003]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就业心理辅导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目的是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心理受挫能力、掌握就业应试技巧等。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多样化的知识体系、良好的心理学素养和辅导技能,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等,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就业心理辅导质量和教学水平;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多样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就业心理辅导需要多元化、多层次、专兼结合的工作体系,需要学校从上到下各级部门的相互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具体的工作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2)心理契约理论的全局性研究
结合心理契约理论研究,全面理解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形成、调整以及违背后的影响,及时了解就业指导、签约过程、就业准备阶段的心理契约管理。一是学校在就业指导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权益与责任等的观念;二是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管理,广泛宣传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政策,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三是加强对毕业生、对口企业的跟踪调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融入企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就业做好准备。
(3)职业生涯的科学性设计
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心理契约构建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帮助学生规划好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能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把自己的全身心融入学习中。首先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指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环境认知,树立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其次是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指导学生根据自身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兴趣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制订实施方案,确保职业生涯设计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康勇军.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
[2]鲍玉琴.论心理契约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17.
[3]梁乐耕.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职教幼教,2011.
(作者单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