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范艳
摘 要:教师“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情境创设;体验生活;把握时机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的新教材在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标准。教师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真正发挥情境创设的效用
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没有像教材那样去让学生尽快接触、验证乘法分配律,而是有意让学生去做一些算式,创设了一个既让学生充满兴趣,又能自主发现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找朋友”的游戏,初步感受、观察到有些算式它们的形式虽然不一样,但结果却是一样的。而在交流“如何找到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共同之处?”中发现“结果一样”的算式尽管形式不一样,但其还是有联系的,认识到诸如(a+b)×c和a×c+b×c这两种算式的形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使得学生在自己“亲历”的过程中,发现了(a+b)×c=a×c+b×c这一规律。学生作为一个数学定律的发现者,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是有效的,这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二、深入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加强调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为学生提供了神舟六号的相关知识,学生充满了兴趣,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拓宽了知识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从而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巧妙把握学生阅读教材的时机
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思维方法;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及其形式,以表述准确而见长。因此,阅读数学课本,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大有好处。教师要从三个方面把握好学生阅读课本的时机:1.在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在学生猜测、探索初步得出结论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在学生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学中抓住这样的时机在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尝试在此基础上,我会选择教材中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自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
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