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淑丽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中国古代的装饰绳结是现代中国结的前身,历史上中国结的基本结构有13种,目前对编结结构发展历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梳理[1](P227)。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在大陆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结艺文章已有几十篇。但是,因为研究的学者不懂编结,而编结者多是劳动人民,并不关注历史和理论,因此,关于中国绳结历史的研究仅是将结用于其它(如服装、标志等),或从图纹上、视觉上、美学上去阐述它。在这些绳结研究的文章中“中国结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常被引用[2-5]。对于学者们来说,关于对中国古代绳编结构发展的历史了解,目前仍然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然而,关于绳结结构发展历史的考证,不仅有利于完善结艺理论,而且对文物的断代有一定的旁证作用。
在对海峡两岸大量的中国结书籍和大量刊发文章的细读中,笔者发现,台湾结艺前辈陈夏生是唯一做过中国古代装饰编结结构发展史料整理的人。《中国结经纬》一书就是她关于考证的史料及分析,在之后的著作中一直修订并沿用。在陈夏生的专著《中国结3》中关于古代装饰绳结的内容是近期的研究成果,第14页里讲到:“隋唐是中国结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目前应用的基本结中,就有万字结、团锦结、十字结、绶带结和一个结形具备二耳酢浆草结架构的结子,相继出现。虽然当时仍然多以单独的一个结来做装饰,然从传世或出土的文物资料中显示,以绳结来装饰器物及服饰,是深获宫廷官家的眷爱,显然已成为宫廷工艺之一。”[6](P5)此书的第4-5页还提供了唐代绳结的历史图证资料。
笔者通过对资料的查阅和实地的考察,发现在河南安阳市西北35公里清凉山东南麓的修定寺中,唐塔塔身上雕满了结饰,有蛇结、吉祥结、平结、系物结、万字结、三瓣式酢浆草结、10股绳编璎珞、辫纹绳等。特别精彩的是塔身四周装饰雕刻的24串组合结饰和四周的四方连续式三瓣酢浆草结帷幕,十分华美。另外,在该塔基残雕砖的清理中,还发现北魏末或者北齐的残砖上雕有以双联结、万字结变化组合的装饰结。笔者以图像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证明早在北魏或者北齐时期就不仅有单独绳编装饰结,还有多种组合装饰绳结的存在,并且十分集中地体现在一处遗迹中,该发现对绳结结构发展历史的研究有所推进。
此塔位于修定寺旧址内,始建于南北朝,唐贞观年间重修,当地人俗称“唐塔”。因为门楣上雕刻有三世佛,因此又名“三生宝塔”。修定寺塔塔身呈正方形,通高约16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其建造手法极其罕见,系单层方形,四角装有马蹄形团花角柱,两侧加滚龙攀缘副柱。上檐外挑,形成雨篷凹腰葫芦饰顶盖,远看像是一顶古代华丽的方轿,是我国现存艺术价值最高的花塔。
整身上嵌满了高浮雕装饰砖,这些装饰砖是模具制造,塔身花纹是预先设计好的,是有雕砖连续镶嵌而成。位于塔檐以下的四壁上,是一排天幕(图1),有流苏、华缨、结饰、莲花、铃铛、狮头等。其下则是以绳辫纹为主,构成的竖菱形,交叉点有小菱形底四瓣花纹装饰,大菱形纹呈四方连续形式排列,每个菱形内都有生动的适合纹样做装饰,纹样内容十分丰富,有人物、动物等。人物中有天王、童子、舞人、胡人、力士、飞天、魔师等,动物中有象、狮子、龙、虎、鞍马,人物和动物都有繁复的卷云相衬托。塔身四壁这些模制菱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以及直线和曲线组合而成的各种形态的雕砖共3 775块,图案76种,装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几乎是不留一处空白。可以想象,布满如此繁密且富于变化的浮雕砖,整个壁面是何等地光彩绚丽、灿烂夺目!在塔的南面,有拱形塔门,门左右的护法金刚力士和青龙白虎等,也是用雕砖镶嵌成,特别传神。塔门拱两边“青龙”与“白虎”图案,左右相对的一龙一虎,龙腾虎跃于波涛汹涌之中,雕刻线条疏密得当,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和节奏感。
图1
塔身的绳结饰十分丰富、集中。首先,我们来看位于塔檐下的一排天幕、流苏、华缨(图1)。天幕的第一排是矩形砖,上雕有狮头正面像和莲花图案形成的二方连续式排列,狮口中衔一个光滑圆环,环下系一带,带上依次穿有小珠、花饰、珠、分开左右的三颗小珠(小圆珠、椭圆珠、小圆珠)、花盖、十股绳编华缨、花盖、小珠与另一个狮头相连,在狮头正下方是带有结饰、珠等的流苏,从串联的结形来看应为万字结,但分为两种:两耳的和六耳的。下为花盖式流苏,刻画的材质应该是宽带式,可能是丝质的,聚在一起来编成结饰,布质纹理雕刻的来龙去脉都十分清楚。此种流苏与流苏之间还有三串不同的流苏式挂饰。从左至右第一串:从上至下看,首先是横菱形小牌(其中有倒排列的鱼鳞式花纹),接着是四个竖联的金属扣;下为倒置莲花,接着是三颗小圆珠、一个大些的圆形金属铃铛,铃铛两侧各是丝带的头,边缘呈水波式。第二串是从方形莲花纹饰下开始的,上面是侧面的宝相花,花心是变化了的牡丹花蕊形状,三个花瓣是百合花形,正好符合宝相花组合花式的特点。此花应该是六瓣的,只雕出了侧面的一半,看上去像正好放在弧形缨的上面似的,接着是倒挂的花托、花蕊、花,其形状充满了两个菱形之间的小空间,最下方像是一个沾满墨的毛笔头,笔毛稍微向一方旋转,又象是将要绽放的花蕾。第三串:从上至下看,首先是横菱形小牌(其中还有倒排列的鱼鳞式花纹,但与前面的不同),接着是小圆环系着一条垂下的丝带,打一个万字结,下面就是丝带的边,边是连续Ω形的,最下面还有像倒喷泉式水纹,边与第一串齐。整个装饰花纹,布置的疏密得当、曲直有序、华美无比,接着还有一排的三耳酢浆草结所编的网式幕帘。这部分绳结结构主要是横联松垂式股编璎珞,串联两耳万字结、六耳万字结的横式平行排列挂饰,三耳酢浆草结等。编结起到了主要的装饰效果。
其次,塔身四周共有24串相同的结饰纹样。如:图2是其中之一,融合在菱形格中,至上而下穿起了六个菱形格,布局非常严密、巧妙,风格写实。至上而下分别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双鱼饰(鱼相对,两鱼共有一个头,鱼身是有带子交叉编成的,金属锁链穿过“万字结”耳斜拉住鱼尾,鱼身下各系一个圆形铃铛)。鱼头下有一环,环下连一个牌饰,牌饰下有一个半环,环下系带。
图2
第二,六边形空心饰物。因为边呈凹弧形,角就显得有点尖突,中间系有六角花,有丝带系角部相连,结法就是现代的系物结。
第三,环形饰物。中间是现在中国结里的8耳吉祥结,耳朵分别穿入了环中。
第四,空心菱形。中间还是8耳吉祥结,结心有一个六角花饰,耳朵分别穿入了菱形边框中。
第五,流苏部分。中间是珠子加层层花盖和丝带的边缘形成的装饰,边呈Ω形;两边是丝带合齐打成现代中国结里的蛇结,下面是垂边,边呈水波状。
这5部分分别以万字结、银饰花(从质感来看是银饰,有掐丝的手法)、万字结相连。四壁的菱形边框是有绳编辫纹构成。另外金刚力士的腰间打有平结,武士的剑尾也有平结装饰。在这部分结饰有:平结、万字结、蛇结、吉祥结、平结、系物结、万字结、绳辫结等。绳结有装饰、串联和分隔的作用。
在1973年唐塔塔基的重新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早期的砖雕残件和北齐舍利函及残存石雕像。其中,猛狮逐鹿帐幔砖两块、帐幔砖一块(图3)、力士帐幔砖四块、斜方格纹雕砖、莲花与编织纹雕砖、莲花与华绳雕砖、编织纹雕砖上都有结饰雕刻。在以上列举的这些砖雕残件上,都有变化多样组合式的结饰装饰物。结饰在整个砖雕画面上起着主要的、独立的装饰作用,不是其它饰物的配饰,也不再是起串联、衬托作用的物品,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北魏末(或者北齐)到唐代结饰形态的认识。这些结富有变化且多样组合,由此可见在北魏末(或者北齐)时期河南安阳地区,已经有了较高的编结装饰技术。
图3
虽然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影响,对于工匠之艺摒弃史外,但是历史还是留下了带有结饰的遗迹,正是这些向我们证明古代绳结技艺的情况。关于绳结结构发展历史的考证不仅有利于完善结艺历史的认识,而且对文物的断代有一定的旁证作用。然而对于这一历史整理目前仍然较为浅显的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梳理。
安阳修订寺历史遗迹中的结饰实物,提供给后人很详细的北魏或北齐和唐代时期的结饰样貌,反应了该地区绳结装饰的历史。由此,可以大胆地认为“中国结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到来。台湾学者陈夏生所认为的唐代出现的十字结、双联结、二耳酢浆草结在北魏或者北齐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当时结艺已经是独立的装饰物,并有多样复杂的组合装饰形式。
[1]王力.中国国代文化常识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邬红芳.中国结的意象美学特征[J].装饰,2004,(9).
[3]孙荪.服饰手工艺术的传承与融合[J].东华大学学报,2005,(4).
[4]耿一嫔.关于中国结的美学思考[J].艺术百家,2008,(1).
[5]李立芳.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探寻中国古代服饰上的结[J].装饰,2006,(1).
[6]陈夏生.中国结3[M].台北:英文汉声出版有限公司,2010.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安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安阳修定寺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