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 赵 丽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22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对享有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愿望不断增强。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上述文件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也直接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使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标准》即从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三个方面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做了详细阐述。
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仅要有国家政策的重视,也不仅仅只是建设一批坚实、安全的幼儿园或者是投入更多的幼教设施,更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儿教师队伍。在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影响着幼儿一生的发展乃至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我们必须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专业标准》为指导,深刻理解并把握其内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其对幼儿教师基本要求的内容为依据,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型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中只注重对现有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保教实践能力及幼教意识的培养。只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幼儿、忠诚幼教事业品质的培养[1];忽视了对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合理的课程结构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课程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大体比例为:学科专业课35%,普通文化课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程占到40%。[2]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严重不合理,基础知识型课程编排多,教育理论课程不够丰富,缺少专业课程特色[3];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偏低,忽视了保教实践教学课程和保育实习的安排,造成了课程结构的整体失衡。
教学中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在反思、自主发展、沟通与合作、观察和了解幼儿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下降,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在创新和保教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活动所尊崇的教育观念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规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专业标准》突出强调了四个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生学习”。幼儿为本的理念表明了对幼儿园特有的教育对象——幼儿最本质的认识,对幼儿教师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提出了基本要求;师德为先的理念是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具有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规范,二是关爱和尊重幼儿,三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力为重的理念强调幼儿教师要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的能力确保保教工作的科学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专业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对教师职业的特别要求,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思考,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育实践,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应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我们应该以“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生学习”四个基本理念为目标来改革培养模式,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以幼儿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使学生自觉树立尊重幼儿独立性、主动性、特殊性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结合起来,加大学生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着眼学生的发展,增强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4]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的变革,而教学计划的核心便是课程,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基点,课程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水平。
作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综合全面地分析了幼儿教师从事幼儿事业的标准,突出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度重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教师从事保育和教育实践工作的情感和动力基础。拥有不同专业理念与师德的教师,会以不同的热情与态度对待幼儿和各项日常工作,自我发展的意识、积极性以及工作的创造性也会不同。第二,强调能力为重,突出保育教育实践能力。强调幼儿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能力、保育与教育能力,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第三,兼具专业知识与一般知识。《专业标准》科学地把专业知识分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教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三个领域。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有关幼儿发展和幼儿保育、教育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兼备相应的艺术鉴赏与表现知识。
《专业标准》为我们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奠定了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以《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为指导,本着“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提素质、有特色”的原则,根据学前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为基础、专业类课程为核心、实践类课程为根本”的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学制的课程结构体系。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加大教育实践类课程比例,形成系统的课程整体。
1.“通识类课程”本着“人文、现代”的基本要求设置
通识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学前教育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按照《专业标准》对通识类知识的要求,主要包括:自然人文科学系列、艺术鉴赏系列、现代技术信息系列等系列课程。
2.“专业类课程”本着“基础、专业”的基本要求设置
专业类课程是学生进行学前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主要分为专业理论课和艺术技能课两大类。专业理论课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与保健、儿童文学、各科教学法(主要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等)、学前儿童游戏、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此外,还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加家校合作、社区资源开发、学前早教、婴幼衔接、幼小衔接等课程模块,丰富专业理论课程门类,并不断调整教材内容,把幼儿教育前沿观念、技术与方法吸收进教材。艺术技能课主要开设音乐、美术(手工)、舞蹈等,其中音乐类课程有基础乐理视唱、钢琴、声乐等,艺术类课程应当在基础课程基础上加大专业选修比例,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人文育人功能。通过开设多方面多层次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与水平。
3.“实践类课程”本着“多能、应用”的基本要求设置
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融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研究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实践课程,是学前教师教育的必要环节。它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学前教育,了解学前儿童,巩固专业思想,印证理论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提高实际的学前教育工作和研究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有着特殊的作用。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职业技能与能力训练、教育见习实习、教育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或考核等。
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对幼儿施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发展的基础。纵观整个《专业标准》不难看出,它特别强调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幼儿教师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强调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能力,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的能力,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教育活动实施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等等。
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我们应该按照《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和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建立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实施项目教学,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构建有效课堂;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问导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5],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阶梯构建教育实习工作,把学生的一年级幼儿园见习、二年级保育员实习、三年级教养员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有效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教学,教师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实践教学等环节中以“全实践”理论为指导[6],树立实践育人意识,将教学理论与幼儿的保教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保教能力。
总之,《专业标准》的颁布为我们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我们应该以《专业标准》为指导,深刻理解并把握其内涵,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专业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质量幼儿教师的需求。
[1]梁钊华.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16):65-66.
[2]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 [J].教师教育研究,2005,(1):14-16.
[3]王兴隆,沈建洲,张海钟.甘肃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与对策研究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4-80.
[4]梁周全.专科层次学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J].教育与职业,2010,(3):43-45.
[5]林菁.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11):164-165.
[6]梁钊华.全实践教育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1):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