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山区生态补偿,既是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重建,对于贫困人口脱贫,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区生态系统具有动态变化快、脆弱程度高的特点,恢复与重建的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山区降雨量大且集中,夏季暴雨多发,致使部分植被覆盖度低的山区,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及突发性的山地灾害;加之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粮食、燃料、用材等需求量迅速增加,导致人口环境容量失调,在传统“靠山吃山”思想的影响下,山区资源遭到掠夺式开发。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对河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实施生态补偿,进行封山绿化,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有效遏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使原本脆弱并已失衡的生态系统逐步得以恢复与重建,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尽快见到实效[1]。
河北省不少山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贫困面广,直接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山区生态致贫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限制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成为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因素限制,人口承载能力低下,不少地区自然条件还在继续恶化,如山区普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有的地区甚至处于自然生态的恶性循环之中。贫困面广、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易返贫,是山地贫困区的重要特征。生态补偿机制的形成可以逐渐改变不利的山区生态致贫因素,从源头上进行扶贫。河北省部分山区生态环境原本脆弱,加之生活压力的驱使,人们不断追求更大规模的滥垦、滥樵、滥牧,从而造成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贫困,于是陷入一种“破坏生态→趋于贫困→再破坏→更贫困”的恶性循环。由于大部分贫困县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山区,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功能十分有限,一旦遭到破坏,几乎很难恢复。通过生态补偿,既可以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与重建,又可以通过生态产业开发脱贫致富[2]。
河北省西北部是山地灾害多发地区。地质灾害不但给山区人民带来严重损失,而且对山区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对于平原地区、河流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构成巨大的威胁。山区是河北省乃至京津的生态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与保障[3],山区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的提高、生态环境支持体系的建设,不仅与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紧密的关系,更直接影响到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补偿的目标正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4]。从宏观利益格局来看,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促使山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支持体系、提高河北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有效地降低水土流失、减少洪灾,保障京津冀地区人民的生命和经济社会安全。
河北省为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也使得张家口、承德地区的农牧业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一些原本依靠农牧业生存的山区农民变得更加贫困,这必将派生出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最终将影响区域内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长治久安。健全河北省山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进化,有助于解决京津冀区域内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从而有利于河北省山区的社会安定及居民的安居乐业。政府通过山区生态补偿为农民服务,保护农民利益,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利益的关心,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创新。
首先,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将行政特征的生态补偿机制转型为法治特征的生态补偿机制,把民众当作维护生态的积极主体。强调公众参与,实现授权于民。政府应当作为民众生态环境服务的主体,这样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才能得到回应。由于关系到生存环境,民众必定关心生态补偿的方式方法。为此,首先应当事先就相关问题及结果进行充分考虑,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改变以往政府生态补偿的事后性、拖延性和不充分性。其次,加强公众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透明度的监管,防止政府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最后,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当地百姓和政府为主体,在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指导,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使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5]。
近几年,京津对河北省所辖山区县(市)生态有了一定补偿,但这些补偿与付出的代价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因此,亟需完善京津对河北省山区县(市)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建立京津冀生态圈维持生态平衡,建立平等谈判机制。通过平等谈判,使河北省山区对京津贡献地区与京津两地山区生态补偿享有同等权利。其次,合理评估河北省山区对京津的贡献。由京津冀三地专家联合组建评估组,或者聘请第三方组织,开展权威性损失研究,建全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性的年度损失评估。再次,确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内容,扩大山区生态的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如限制传统工业发展权益损失补偿,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补偿等。最后,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制规范,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关补偿评价体系,建立协调和监督管理机制,探索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从长远来看,应稳步提升政策补偿和技术智力补偿等“造血型”补偿方式的比重。智力补偿是补偿者提供智力服务,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培训受偿地区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受补偿者的生产技能和生产能力。河北省山区由于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对于新技术的了解和使用比较欠缺,通过技术性补偿为受偿地区提供智力支持,利于真正实现“造血型”补偿。
就补偿支付模式而言,要将直接公共支付作为最主要的支付模式,把生态产品认证作为最优先推广使用的市场支付模式。政府在生态产品的认证服务过程中,要严格把关,树立认证的公信力,对通过生态产品认证的有机产品应进行统一的对外宣传,并对通过生态产品认证的有机产品实施价格保护。就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而言,除依靠公共财政投入外,还应扩展补偿资金市场化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承包、拍卖、合作经营等方式,鼓励多方参与,拓展融资渠道;同时,建立补偿活动的风险投资公司,降低补偿活动的风险,稳定补偿收益的预期,缓解补偿参与者的财政压力和心理压力。
目前我国农业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应将发展有机农业项目列入优先补偿项目,通过农业污染监测及污染损害的量化,鼓励农民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应对农民使用化肥、农药等行为加以规范。对于大幅度减少肥料和农药施用量,放弃使用除草剂或尽可能减少使用除草剂的行为,应给予鼓励支持。其扶持方式包括打造有机农业品牌;为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对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进行全程跟踪,并提供全程服务。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新能源建设,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能够减少污染。政府可以通过技术支持,帮助河北省山区农民建立有机肥料加工厂;同时,加大沼气工程,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6],尤其是加大对张家口、承德地区的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利用,并提高其利用和推广的政府补贴。通过对山区植被的建植、恢复以及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改善山区农业发展环境,为山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充分利用山区远离城市工业污染源和山地生态多样性、特异性的优势,严格按生态产品和有机产品要求,培植绿色种植业、畜牧业,提高山区农产品的品质和经济效益,扩大山区农业发展空间和影响力。
生态补偿机制若能把生态链转变为产业链和就业链,山区生态保护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可以说,构建河北省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坚持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新路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1]桑敏兰.宁夏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发展研究 [J].西北人口,2005,(1):37-39.
[2]陈国阶.中国山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J].科技导报,2004,(6):55-58.
[3]鲍文,李洁.中国山区草地资源发展生态补偿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696-3698.
[4]鲍文.生态产业化与退耕还林还草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3):54-55.
[5]方竹兰.论建立政府与民众合作的生态补偿体系 [J].农业与现代化,2012,(10):31-33.
[6]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成效与对策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