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3-04-29 21:43徐骅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数学教学

徐骅

[摘 要]教学活动应以新颖、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特征,去满足学生对未来领域的好奇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引趣教学”“实践情境”“质疑情境”“交流情境”进行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一、创设“引趣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趣情境”是通过理解主题内容所需要的而学生现在又欠缺乏的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设计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黄爱华老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通过“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则人人皆知而又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牢牢地吸引学生,继而在师生对话中非常自然地进入新课。听故事、讲故事的“引趣情境”的创设,让课堂形成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小数”中的“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扮演邮递员、统计员等进行实地调查、搜集证据、制统计图、写些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应变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例如,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就可以通过实践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首先,让学生之间互相看看、说说各自坐在第几组、第几桌。然后由个别学生说自己的位置(必须说清从左起还是右起),最后让一个学生随意选坐位置,请另一个学生说他的位置。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讨论激烈使求知欲望大增,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成为活动主体角色。

三、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质疑情境”即提出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入手,通过对情境变化的观察进行递进分析,最终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疑能引思,思则生趣。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探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教师要适时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不断观察,敢于提出奇思妙想。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教师就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说出它能不能被2整除,你们可以自己计算验证。”学生争先恐后提问,教师却对答如流。 “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学生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了新知识的探求过程,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四、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有利于活跃其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用自己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之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组织他们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学到可以用许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也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学生通过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思维。

只要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及时引导、点拨,善于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数学课堂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满令怡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数学教学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