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请对学生多关注一点

2013-04-29 15:28周礼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思维过程数学教学

周礼

[摘 要]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 共同学习;思维过程;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作为教师应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保护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灵活的,其思维是丰富的,我们不能低估他们的能力. 在每一个环节中,让我们关注学生更多一点,把他们放到与教师相平等的地位,积极鼓励他们去探索新知,把他们培养成学习的主人.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有时候在某个特定环境里,开发学生情商比开发学生智商的效果好得多.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儿童的智商开发,而忽视儿童的情商开发,导致教学资源的无谓浪费.“课改”的实施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例如,将部分应用题编成简短的“课本剧”让学生即兴表演,这就是很成功的一种教学方法. 有道应用题的原题目是:

一支铅笔0.15元,一块橡皮0.20元,小明要买4支铅笔、4块橡皮,他付出2元,该找回多少钱?

编成“课本剧”后,有一人扮小明,一人扮售货员,当堂模拟演出:

小明:阿姨,你好,请给我买4支铅笔、4块橡皮.

售货员:好(一边取货,一边结算). 4支铅笔0.60元,4块橡皮0.80元,合计1.40元.

小明:给你钱(接货,交钱).

售货员:小朋友,你拿来2元钱,现在找你0.60元,请收好.

小明:(接过钱)谢谢阿姨.

同学们看了表演后,个个跃跃欲试,都争着想上前表演,但教师却趁机把他们引向第二个教学环节——根据刚才演出经过列一道算式. 由于全班学生都置身于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受深刻,对计算过程了然于胸. 因此,他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列出算式来:

(1)2-(0.15×4+0.20×4);

(2)2-0.15×4-0.20×4;

(3)2-(0.15+0.20)×4.

通过模拟购物即兴表演,合理优化了教学内容,让教材焕发出生机活力,为学生提供活泼生动的学习平台,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礼貌用语的亲和力,利于叩开情商之门,启迪思维灵感,又可以让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利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共同学习机制的形成.

关注学生的疑难问题

“疑”而不释,会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推理的滞涩,思维的偏差. 而学生的“疑”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这就更需要教师“想学生所疑”,分析学生可能产生的疑惑,给予恰到好处的解释除惑,使学生思维顿开,疑惑顿解.

例如:在学习除数是纯小数的除法之前,接触到的除法运算中的商都比除数小,于是,学生几乎都认为这是定律了,但学到除数是纯小数的除法时,许多学生对商比除数还大,深感怀疑,难以理解. 对此,一位教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如果有12个馒头,每人吃了3个,能分给几个人吃?吃2个呢?吃1个呢?吃半个呢?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板书出来:

12÷3=4(人);

12÷2=6(人);

12÷1=12(人);

12÷0.5=24(人).

当教师写出最后一道除法算式后,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他们信服地说:“对呀,如果一人吃半个,吃的人当然比馒头的总数要多.”接着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并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事例,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出规律“在做除法时,当除数大于1时,商就比被除数小;当除数等于1时,商与被除数一样大;当除数小于1时,商就比被除数大”. 这里,由浅显具体的事例出发进行启发点拨,使学生疑窦顿消,并迅速理解了深邃的知识.

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于那些令自己尴尬的答案往往处理不当,通常表现出手忙脚乱或心慌意乱,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实,教学中的这些尴尬,如果教师能艺术地加以处理,又何尝不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生成呢?

有一位教师教学“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给出了这样一道题:

某班学生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他们租了6条船,这个班共有多少人划船?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不同的算式:

6×4=24(人);

4×6=24(人).

在教师满意地肯定学生的想法,准备教学下一题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有可能只有22人吗?”显然,这是教师未曾想到的问题. 但教师没有继续预设的教学流程,仔細一想后,又把这个问题抛给这个学生:“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那个学生说:“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船为什么一定要坐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 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引导:“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几种可能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又被激发了出来……

课堂本来就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就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建构. 当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时,教师要能直面尴尬,冷静思考,及时引导,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讨、尝试中充分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课堂在生成中绽放美丽.

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传统的评价主体严重“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被评价者——学生的作用,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评价,应十分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使教学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特别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怎样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呢?

(1)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如:课堂上在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充分探索、讨论后,让学生对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出自我评价:探索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应作如何改进;优势是什么,弱点是什么,应汲取别人的哪些成功的经验.

(2)在知识技能考查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每次考试之后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教训,找一找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应汲取什么教训,以后学习应注意什么问题,如何改进自己的學习方法.

(3)在学习进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经常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学习上投入了多少,收获了多少,得到了什么启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习观等.

关注学生的数学文化

长期以来,很多数学教师都把数学看成是一种由一些符号、公式、图形、运算法则和技巧等组合的一个集合. 注重对现成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 数学首先是文化的教育,只有深入到学科的文化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知识层面,才能获得真正的数学修养,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融合数学文化的素材,让学生也能感受数学中丰富现实的文化底蕴.“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都是自然的,不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 新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插图,在每一单元结束都安排相关的“你知道吗?”讲解一些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这些材料告诉我们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和我们息息相关. 数学文化教育除了要学好数学课本提供的专题外,还可将课本中的资源加以引申挖掘. 蕴涵丰富文化背景的数学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利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

如讲方程时,我们不妨联系《周髀算经》和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计算体积时也讲讲祖冲之和他儿子的一些轶事或《九章算术》中的一些我国古代数学家创立的计算体积的好方法. 在引进一个新的概念时,可以考虑怎样把它放在一个恰当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感受概念引入的必要性,然后再揭示它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关注数学知识生成的文化背景,适当地还原数学知识产生和进化的真实过程. 当然这些不是作秀,教育无痕,它是数学教学过程的自然流露.

黄秦安教授是这样认为的:“数学作为联结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纽带,扮演者沟通文理,兼容并蓄,弥补文化裂痕的文化使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具有开放、多元、动态的特点. 如中国古代诗词中很多数字美的佳句让人陶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公认的长江漂流名篇,其绝佳处于它应用数字描绘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 又如在政治领域,美国的“独立宣言”是世界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件,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推理形式也都来自数学. 因此在数学课上,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数学课程和人文学科的例子,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只有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数学教学活动,我们才能对数学教学本质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理解,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皈依.也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明了和理解自己的生存方式,否则数学教学就像是漂泊在科学海洋上的一叶孤舟,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栖身的港湾.

猜你喜欢
思维过程数学教学
素描写生的思维解析过程
例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提高地理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