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珍
摘要:至今为止,我国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聋生随班就读,但聋生“随班就读”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我校每学年相继有聋生离开康复中心到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现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随班就读干预模式,即对随班就读的聋生在随班就读前后开展全面干预。此措施实施后颇见成效,我校至今未有随班就读的聋生回流至聋校。
关键词:聋生随班就读;全程干预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16-03
二十几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均开展了聋生的随班就读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地区效果不明显,未能真正起到随班就读的作用,不少聋学生“随班就读”成了“随班混读”,以至于最终回流至聋哑学校。我校自2003年创设学前康复班,至今已有5名聋生随班就读于当地普通小学,9名聋幼儿在本校创办的聋健合一幼儿园内随班就读,14名聋生现阶段各方面情况较稳定,未有回流现象。总结经验,我们认为做好全程干预是提高聋生随班就读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其中全程干预包括聋生随班就读前的衔接教育及随班就读后的跟踪干预。
一、全面做好随班就读前的衔接教育
1.康复教学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聋生与健听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语言能力的差异,要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必须改变他们客观存在的学习语言的制约因素为条件。聋生获得语言能力的程度,以制约因素改变的可能程度为前提。
制约聋生语言学习得的因素有:听力缺陷;发音器官的运用组合不灵活;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相脱节;语言实践时间和机会少,极易回生、遗忘。以上的制约因素只表明对聋生进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和难度,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是能够有效培养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的。在康复教学中,我们在聋生最适的听力补偿基础上开展“医教结合”训练,以提高聋生语言清晰度,从聋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聋生的语言训练素材,充分利用各语言环境,强化、重复、巩固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口语沟通交流。尤其对于有机会随班就读的聋生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一味地定位在词汇量的习得方面,换言之,聋生进入随班就读时仅仅学会说词语是不能立足的。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语言表达与口语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得聋生在正常班既能听懂别人的语言,又能比较自如地运用正确的口语与正常学生交流。
2.康复活动安排必须具有前瞻性。①创造条件,引导聋生与普校师生多交流。在普校环境中,面对一群叽叽喳喳、能说会道的孩子,聋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因此,聋生正式进入随班就读前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在此时期,我们可以安排聋生从熟悉普校环境、了解普校作息等方面来消除或减弱聋生的恐惧心理,给聋生与普校教师、学生创建一个相互认识的平台。为此我校于2009年创办了七彩桥“聋健合一”幼儿园,为聋生提供了较好地融合适应环境,每个聋生每天都能有一定时间与正常儿童一起活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求有教师在旁辅助与协调,其目的是为了当聋生遇到交流不畅时及时予以干预,从而促进聋生参与随班就读的自信心培养,当聋生与正常儿童双方都基本接受对方时,我们让聋生独立与正常儿童交往。普校的一切对聋生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聋生对于普校教师、学生来说也是同样陌生,因此,在聋生随班就读之前做好相应转衔工作,特殊教育的教师需向普校教师提供该聋生在康复中心时的个人档案,并介绍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指导学习的方法等,使普校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聋生,消除对聋生的不正确认识,从心理上接纳聋生。②挫折教育,培养聋生坚韧的耐挫心理。随班就读聋生在经过专业训练后,语言得到了一定的康复,但是当他们跟正常儿童一起随班就读时,还是会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产生敌意心态,甚至想回到聋校就读,这是不利于聋生的身心发展的。因此,我们一方面为让聋生与正常儿童一起活动,另一方面则加强心理指导,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③调整作息时间,改变教学形式,促使聋生适应普校的学习环境。根据聋生注意力表现的特点,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上我们尽可能地采用集体教学为主的,使聋生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后能尽快地适应普校的生活和学习。
二、竭力开展聋生随班就读跟踪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聋生进入随班就读,不代表其能力已经完全康复可以与正常儿童一致。聋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等方面能力也均不可能与正常儿童完全同步。因此,聋生到普校随班就读,仍需协同康复中心、普校、家长等全方面的力量,达到继续康复的目的,使聋生顺利地随班就读。我校主要采取定期随访与预约回访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跟踪、监控。
1.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是指,聋生安置于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后,原康复中心安排特教老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特定次数到随班就读的学校,对该聋生的学习情况、情绪心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进行了解,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干预,建立档案。①定期随访的频率。经过实践总结,随班就读聋生适应随班就读环境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随班就读关键期,一般是进入普校的第一个学期,聋生对普校的作息时间、教学模式及普通人群都比较陌生,普校中的学生和老师对聋生也不够了解;第二阶段是随班就读过渡期,该时期聋生基本能够适应随班就读的环境,但对于普校教学模式仍不能十分适应;第三阶段是随班就读适应期,处于该时期的聋生已经能够适应随班就读的环境,但与普通学生之间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需要特教老师予以干预以缩小之间的差距。每个聋生的随班就读情况不同,定期随访的安排也不同,定期随访的频率基本根据随班就读的阶段来定,具体如下:
②定期随访的对象。定期随访的对象有随班教师、学习同伴、家长。③定期随访的内容。定期随访要求了解聋生在随班就读中的语言沟通交流情况、课堂表现、参与活动程度、心理健康及其他各年龄阶段特定能力发展等,并作出分析,针对随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干预意见。
2.预约回访。预约回访,是指聋生随班就读后出现不能在安置学校解决的问题,必须回到特殊学校利用相应设备及手段予以干预,在与特教老师沟通后约定时间返回康复机构开展的干预方式。一般情况下特教老师在定期随访后,若发现有必要预约回访则会给出建议。
以下是一名随班就读聋生定期随访后在特教老师建议下的预约回访记录。
预约回访的形式与个别化康复相似,但预约回访的内容更具针对性,一般一次预约回访只解决一个问题,有时甚至一个问题需要多次预约回访才能解决。
不论是定期随访还是预约回访都必须做到:访后有建议,实施有监控,效果有评价。如此循环才能实实在在地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最大根本上缩短聋生与普通学生的差距。
现今,“随班就读”已成为安置聋哑生的目标,是康复教育发展的归宿。而我认为“随班就读”更应是一种理念:它要求普通学校要能够接纳聋生并且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对其所有学生的发展与提高负责。这是聋生走向社会的新路口,作为特教人我们要做的是在摸索中善于总结,在总结后立足实践,尽早开辟出一条通往成功“一体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主编.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0年.
[2]朱绣梅.基本康复聋儿随班就读衔接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