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心态史学当前发展整体基础的论述,阐述其从介于研究方法和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之间的状态向独立学科发展的合理性,并试证心态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同心理史学及社会史学相较而言在现阶段更具优势。
关键词:心态史学;心理史学;社会史学;史学发展;独立学科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58-02
中国史学界对心态史学(history of mentality)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目前仍停留在对其若干片面的定义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专题研究,但时代的发展和学术体系自身张力使心态史学的意义不应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而且如果不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必将无法解决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心态史学长期以来在一种介于方法和学科之间的境地中存在,实际上在初始阶段被看做单纯的方法,操作中其做为方法的一面较早地体现出实用功能,但当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如同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一样,其本身的成熟度和时代的契合度达到临界值,它就将立即拥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资格。独立学科成熟的标志与合理性通常包括本土化、二级学科的划分、具体的学术评价指标、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成果等,目前我国史学界对心态史学的研究并未达到这种标准,但已具备了向其转变的多种重要基础。本文将从研究对象、认知角度、发展基础三个方面试证明当前心态史学学科化的合理性。
一、广泛的研究对象符合时代发展
史学的研究对象必须要和时代需求统一,以研究一个范围内群体的生活状态入手,并以分析其较长期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应是在建立了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建构之后的必然一环。世界各国的史学研究对象都是历经一个由英雄到群众的发展阶段的,自欧美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性质市民社会兴起后,稍有转变,在我国则直至封建制度消亡后才略有起步,但至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前,仍无根本转变。例如新史学派代表梁启超认为“治史者常以少数大人物为全史骨干,亦属不得已之事……无论何种政治何种思想皆建设在当时此地之社会心理的基础之上,而所谓大人物之言动必于此社会心理发生因果关系者,始能成为史迹。大人物之言动,非以其个人的资料而有价值,乃以其为一阶级或一党派一民族之一员的资格而有价值耳。”①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虽然目前普遍认为梁为中国第一关注心理史学和心态史学的学者,但他虽注意到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却仍归于方法论,认为最终要通过“大人物”才能体现其存在、发挥其价值,只不过这个价值同时显现了社会心态的影响。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便立刻得到了一个不同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真实历史,不是少数人的历史”,“历史的纯正的主位,是这些群众,决不是几个伟人”。②在这种新观点要求下,我们必须要把研究对象放在历史各时期、各阶层的人群中去寻找历史本源。相对于目前较成熟的心理史学集中关注个别独立现象或某些极端研究对象,笔者可以断言,在近期内,更加注重社会广泛群体长期稳定的心态史的发展空间更大,且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史学观。
二、科学的认知角度符合思维发展规律
从史学的认知角度来看,心态史学是思维深化的必然结果。从个别到整体,由表象到内在的一般研究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研究而言,显然就是要求我们把目光从考据中转移到深层心理演化过程中,并更多地考虑传统上认为属于不同阶层的人在一个群体中除了物质层面的冲突和共生背后的若干种因素。虽然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因素仍属于社会的物质决定范畴之内,但这是通过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观察深层内容的方向。当今史学领域把整体和深层内涵作为研究方向的最佳范例即是社会史学和心理史学,但二者的成果当中则多有明显的心态史学的参与,假如社会史只谈各代器具、典仪而不考其给当时人何种心理满足,或心理史只给一人做精神分析而不谈其民众为何偏服此人之鼓舞,显然缺乏说服力,既然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使心态史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何不能有一专门学科从开始即为整体而研究,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固然可行,但在当今大量材料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再建立一门更有整体影响的学科,既能加强对现有史料的研究,也是史学长期整合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现有的多种研究方法可为其提供良好的科学基础
史料全面化和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使心态史的发展得以得到前人未有的条件。“科学是人运用实证、理性和臻美诸方法,就自然以及社会乃至人本身进行研究所获取的知识的体系化之结果。这样的结果形成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以及社会科学的部分学科和人文科学的个别领域。”③目前在地质学、心理学、计量学、语言学、人口学、社会学、符号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中都有可应用于心态史学的方法,而社会史学和心理史学也从实践的角度提供给其丰富的经验,例如对于一些已经广为使用的并在历史学者中已经得到共识的方式,心态史学都可以直接应用于相关研究之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确保我国的心态史学研究不致因为一般史学工作者在心理学方面并非专家而导致对心理学过分的使用。当然,尽管有以上条件,也须承认心态史学的发展必然面临一些现在难以预料的问题,但其本身曾作为拥有极强功能的纯粹方法的阶段也足以使其不断解决即将面临的问题,包括新定义、定位等目前使其作为独立学科尚不完善,但却是几乎所有已较为成熟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过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心态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尚有不完善之处,但促使其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限制心态史学发展的历史原因有很多,年鉴学派时期的主要问题是方法单一以及研究方向偏重社会史内容,而中国新史学派时期的主要问题是阶级局限导致视野狭窄,这些难题在现在都已经被解决。心态史学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集聚更多学者之目光,最终将由研究方法发展为独立学科,而且与其他史学分支相比,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独具时代优势。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当中,如果我国学者忽视这种直接深入到民众心理层面的研究在当前的合理性,将错失当前国际心态史学领域近期相对空白的良机。
注: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转引自荣挺进:《中国现代文化泰斗大讲堂2》,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②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0页。
③李醒民:《科学是什么?》,《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朱定秀.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
[2]周兵.心理与心态——论西方心理历史学两大主要流派[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6).
[3]石莹丽.梁启超对心理史学的具体贡献[J].山东社会科学,2007,(7).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青年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近现代社会史分析新法——心态史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20111060
作者简介:秦佳(198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思政部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