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书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是一门艺术,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状态”;顺应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目标引探,明确参与的方向;关注结果,引导学生反思。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引导艺术 学习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引导,可以理解为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有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想,而且包括价值观和做人。而教学中的“引导”,其本意是“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深化理解,激发思考”。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现实,决定了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其实,适时、恰当的引导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注意通过提问、讲解、归纳、示范等教学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一、引发兴趣,使学生进入“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激趣因素,用兴趣、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使身心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让学生观察圆锥体教具,怎样知道它的体积呢?当学生说到用“排水法”时,我就适时引导、激趣:“如果是圆锥体的沙堆或麦堆,还能把它们放水里测体积吗?”学生哑然失笑。再提问:“用什么好办法求圆锥的体积呢?”学生带着好奇,带着疑问投入到探究新知中,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状态”。
二、顺应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在进入“状态”之后,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趁热打铁,让学生顺应自己的兴奋点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在教学“自行车的教学”一课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都有骑车的经历,对自行车比较熟悉,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提出教学目标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课前,先将讲台搬到一旁,放上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我事先对自行车进行了一番拆卸,教学时,让学生亲手测量“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学生亲自数出前后齿轮各有几个,发现:“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此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通过讨论“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在经历了操作和讨论中得到结论:蹬一圈自行车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教学中,老师只是起到了补充或纠正的作用,有时同学之间也会相互纠正。这样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地参与了课堂学习,加深了他们的印象,更扎实地掌握了知识。
三、目标引探,明确参与的方向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及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制定近景或远景目标,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知。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这样设计:“同学们,传达室的老郭师傅要我们班的同学给他帮个忙。”此刻,同学们都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师,老师接着说:“他准备做一个长方体的铝皮开水桶,底面长为80厘米,宽为60厘米,高为100厘米,要我们班的同学帮着计算一下需要多少铝皮?”同学们立即讨论开了。教师抓住契机说:“等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就会算了,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看谁不用老师讲就能学会。”于是,学生自学得特别认真,边看书边动笔演算,不一会儿,就有一部分学生独立算出了答案。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目的,为学生主动探求新知指明了方向。之后,教师提出新目标:“同学们想一想,假如老郭师傅做的铝皮桶不需要盖子,那么只需要多少铝皮呢?请大家再帮忙算一算。”这时,学生的热情再一次高涨。不一会,大多数学生都算出来了。通过进一步演算,学生领悟到:一个没有盖子或没有底的长方体,其表面积应该等于五个面的面积和,即S无盖(或无底)=(ab+ah+bh)■-ab或者S无盖(或无底)=(ah+bh)■+ab。学生学得兴趣浓、热情高、理解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这堂课,从一开始就给学生点明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凭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进取,并逐渐接近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站在“导”的位置,而学生始终站在“演”的位置。这样的双边活动,可谓教师教得轻松、自在,学生学得主动、愉快,师生共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四、关注结果,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对学生提出的“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怎么样会更好”等一系列问题加以关注,着重让学生学会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味,品出其中的奥妙所在,使学生既能获得数学知识,又能掌握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反思优缺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当学生在总结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初步得出结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随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你对这一个结论有没有怀疑?”有学生就提出疑问:它适合于所有的整数、小数、分数吗?于是学生举出很多例子,然后不仅发现这个结论没有问题,还发现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检验出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通过验证结论,学生不仅更清楚地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体验到了自己获得结论的快乐。正是因为小学生在思维或能力上存在不足,所以我认为学习要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有了结果之后的进一步学习、反思、归纳和总结。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引导艺术”适度有效,师生配合默契,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会学、爱学的乐园,让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够发挥到极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领悟方法、掌握过程、获得技能。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孔企平.实施新课程的精要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