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
摘 要:阅读是一种最为便捷有效的语言信息输入方式。阅读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探讨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以期用语篇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使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技能。
关键词:阅读理解;语篇分析;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生要具有分析语篇结构和综合评价文章的阅读技能。为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足够的词汇和句法知识,而且要从整体上把握并全面解读语篇,这就需要对文章进行语篇分析。本文在阐释阅读理解这一极其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语篇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质,将语篇分析成果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以期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所启发。
1阅读理解:极其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
心理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阅读过程不仅取决于阅读者由书面文字符号提供的语言信息,还取决于阅读者头脑中先前具有的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知识储备。前者强调阅读着眼于语言符号,以文章本身为主(text-based);后者强调阅读过程取决于阅读者头脑中先前的知识(knowledgebased)。阅读过程始于对文章的预期和推测,并不断用文章的输入信息对预期和推测加以验证,辨别真伪,决定取舍。只有当这两个过程协调一致,即文章本身提供的信息与阅读者原有的知识及产生的预料相吻合时,才能达到对文章较为满意的理解。阅读理解是有层次的,阅读理解的较高境界就是指读者从字里行间推测出文章隐含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分析评价文章结构的优劣、信息的真实性、事件的可能性和结论的合理性等。为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需要足够的词汇和句法知识,而且要从整体上把握并全面理解语篇,这就需要对文章进行语篇分析。
2语篇与语篇分析
语篇(Discourse)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的整体。语篇最大的特点是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Cohension),在语义上是连贯的(Coherence)。关于语篇分析,胡壮麟认为,语篇分析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有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它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应具有语义的一致性、逻辑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连贯性。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 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要从整体上把握并全面理解语篇,对语篇同时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
3语篇的宏观结构分析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结构特点,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情感及文章的“弦外之音”。
3.1利用文章标题对语篇内容进行预测
高中英语阅读课程在设计上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前,依据文章的标题或插图,预测文章的大意。这种因标题而产生的相关期盼,不仅为接下来的语篇构建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同时也成为语篇内容理解的出发点,一篇文章的标题直接限制并影响对其内容的解读。同样的语篇内容,只要标题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途径和结果。例如:语篇的主题是“The Band That Wasnt”——一支不是乐队的乐队。看到这样的标题时,读者会认为这一定是一支不同寻常的乐队并想知道其独特之处。事实上该篇文章介绍的是门基乐队(the Monkees)的成长过程。这支红极一时的乐队有其特殊的成长经历——一次“失败”的电视选秀,成就了一支流行乐队的诞生。利用篇章的标题对语篇内容进行有效的预测,是阅读理解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2分析语篇的体裁和模式
体裁作为语篇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篇的产生具有约束力。语篇的体裁不同,交际功能也不同。篇章模式与文中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框架在语篇结构层面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要受到体裁的制约。篇章模式的形成和应用就是受体裁制约的结果。对篇章进行体裁和模式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篇的宏观结构,使读者利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对文本进行“自上而下”的有效解读,从而提高其语篇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语篇解读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逆向语篇建构过程,对促进学生利用语篇宏观结构分析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4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
对于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而言,语篇的微观分析主要指语篇的“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两个方面。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语篇衔接形式包括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三种形式。
4.1语篇衔接
语篇衔接包括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三种形式。
4.1.1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
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和省略三种形式。
(1)照应(Reference)是指用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达先前提到的人和事的一种语义关系,也就是用代词代替前文提到的人或事,形成前后照应关系,便于阅读。替代(Substitution)是指说话者或作者使用其他表达形式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部分的一种语言表达手段。
(2)替代是一种词汇语法关系(Lexico-grammatical relation),替代成分与替代对象的句法功能应保持一致。替代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例如:
I dont like this green cap. Please give me a white one. (名詞性替代)
Have you sent the letter for me? Yes, I did it yesterday. (动词性替代)
Is she a beautiful girl? Well, I think so. (分句性替代)
(3)省略(Ellipsis)是指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表达简洁紧凑而对语言结构中某个成分省去不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尽管省略结构在句法上是不完整的,但由于这种省略结构与被省略成分之间的预设关系使句子或语篇前后衔接,读者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被省略的成分。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和动词性省略。例如:
One of the sides of the board should be painted red, and the other (side of the board should be painted) white. (名词性省略)
She did all she could (do) to make him feel at ease. (动词性省略)
4.1.2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指通过词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互补等关系,来使语篇语义连贯。例如:
After all, girls are girls.(重复)
He likes sports really. He plays football, basketball and baseball as well. (上下义)
4.1.3逻辑连接(Conjunction)
逻辑连接是指存在于两个或更多个句子之间的某种逻辑手段,逻辑连接指用连词、连接副词或词组(短语)把两个或多个命题联系起来,并指出句子是在什么逻辑关系上相互联结在一起的。逻辑连接可表示顺承、转折、对比、列举、添加、解释、让步等语义关系。例如:
He studies hard, so he does very well in class. (顺承)
He studied hard, but he still failed in the exam. (转折)
He is doing his homework while his sister is playing the piano. (对比)
Although he is one of Chinas most famous scientists, Yuan Longping considers himself a farmer, for he works the land to do his research. (让步,解释)
4.2语篇连贯
连贯(Coherence)是语篇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性,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相关,表现的是语篇的深层结构。我国学者刘辰诞(1999)认为连贯与衔接的不同在于衔接是客观的,连贯是主观的。衔接是词汇、语法以及逻辑方面的手段,连贯则是采用这些手段所达到的结果。连贯所研究的是一篇文章中彼此独立的句子在语义上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的。可见,语篇之所以成为语篇不在于它的语法性,而在于它的语义关联性。连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方面,语言成分之间的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交际意图总是连贯,另一方面,衔接不太明显的语篇有时内容是连贯的。语篇的连贯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篇产生的语境知识和语篇使用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近年来,一些省市的英语高考试题中新增的从七个句子中选取五个补全一片文章的题型,就是重点考察学生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把握能力。
5结语
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推理的能力,无论是衔接分析还是意义连贯推理,都要求读者积极思维,从整体把握语篇结构及意义。通过对语篇进行信息结构分析,能了解文章的信息呈现模式,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和思维过程,从宏观角度对语篇内容进行有效预测。
参考文献:
[1]Nuttall 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M].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2.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刘辰诞.教学语篇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张献臣.加强英语语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11):54-59.
[6]郑国龙.阅读理解的语篇角度[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9,(0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