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录党
[摘 要]:观察是对认知对象自觉地、有目的地感知,观察力则是直接影响观察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力 培养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个性存在,拘泥于“教师命题,学生受命作文”或者“统一内容、要求”,结果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张扬,更缺乏创造性思维的闪现。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改进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现在的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学生写作文时思想一致、千人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单一,缺乏想象,一个个年轻的脸上显出年龄不相符的呆滞。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条件也有责任担负起培养学生智力作用,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作为智力的重要构成因素——观察力,无时无刻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体现。
古人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脱离观察与生活的写作教学,失去了自己的“根”,失去了深厚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日益浮躁与浅薄,结出事与愿违的酸果。
学生从写作一开始,必须动用观察力的能量,写作的过程就是智力生发、培养、强化与发展的过程。其实作文中教师训练学生观察力,使他们智慧得以提高,写作时自然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鲁讯先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中国古语也有“处处留心皆学问”之说,足见观察之重要。所以,要想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环境中采撷更多的知识花蜜,拓宽感性认知领域,就必须注意发挥观察的主渠道作用,因为“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观察作为写作教学的导入契机和信息内化的主要手段是写作的根本前提,它所输入的信息量的大小和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热情与深度及作文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在整个写作流程中,观察起着“龙头”作用,它是学生学得知识的基础,体验生活的手段,获取材料的源泉。没有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知识的渠道就会堵塞,生活的频道就会锁闭,写作的源泉就会枯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养成他们敏锐的观察眼光,丰富他们心灵的感受能力,开阔他们狭隘的认知视野,必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增强后劲,使其受益终生。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看,学生求知欲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有观察的兴趣和要求,这就为观察力的培养提供了施教可能和心理依据,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握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培养起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水平。
既然观察对写文章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力。正如大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应在日常生活和作文教学中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第六册《课外活动》一课的习作训练时,让学生先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回来后,我再让学生写文章。由于学生在参加这个游戏时只是怀着参与的心理,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整个游戏过程只是个粗浅的认识,缺乏精细深入的观察,脑子空空的,寥寥几笔就完事了。由于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我又带他们去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次我在游戏之前先让学生观察一段有关“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的录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再而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参加游戏时的场面,重点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如“张开、闪、扑、躲、抓”等;最后,让学生进行这个游戏。这次,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前一次截然不同,学生兴趣盎然,观察这个游戏时仔细、认真、看得全面,印象也特别深,写起作文来也轻松自如了,作文也具体生动了。从这两个不同结果中,我领悟到观察应尽量寓学生的兴趣于活动之中。
如上作文材料课,提供一组作文素材,让学生自拟题目围绕一定中心完成习作。有的教师不放心,自拟几个题目供学生参考,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也一一规定。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有何自主可言老师应以提供素材为辐射基点,让学生产生联想,从自己生活积累的素材中取出乐于表达的材料,给学生习作主动权,找到自己习作兴奋点,这样的习作才有鲜活的生命力!
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作文教学中培养观察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他们的心理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可以从他们的表现欲望出发,结合教学大纲中对作文训练的要求,布置他们观察他们想观察的东西。
比如一次作文题目为《表情》,我就鼓励学生观察他们所爱的人的表情,然后从一个有意义的方面写一篇记叙文或叙事散文,结果班里一个平时成绩不起眼的女生写出了一篇十分感人的作文,那篇文章是写父亲的表情,在她的文章里写道:父亲像完成一项任务似的轻松的冲我笑。脸上的皱纹渐渐的聚在一起,显得更深了,那张焦黄的脸就像那片泛黄的土地,额头在灯光折射下闪着油光,腻黄得让我心酸,只有那两排整齐的牙齿映衬着他在甜甜的笑。那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语言给父亲画了一幅肖像,这正是她观察的结果。平日里对父亲已有感激之情,小作者通过了观察把感情融入对父亲表现的刻画,最后成了一篇感人的文章。
从小的方面入手,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事,写成小文章,这些文章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保藏于日记中,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身边有意义的事,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他们自然而然也就乐于观察。
二、要以方法为导向,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注重实效性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培养观察习惯,这是第一步,还要教给学生以观察的方法。因为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薄弱,故而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所以,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他们独立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动或静,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序。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顺序。比如:观察一个较为常见的瓜果──西瓜,就可以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里、由看到尝的顺序。
文章的条理,是属于文章的整体的问题,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结构。他就像一个人的骨架有力的支撑着文章的整体。文章的条理外部表现就是指文章的顺序。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重点就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绘景色的美丽。就其组织结构来说,文章的条理内部表现则主要指作者行文的思路、线索。小兴安岭景色美丽、物产丰富,既是大花园,又是宝库。这片写景物的文章,作者写作时,则是以小兴安岭的树木和其他景物一年四季的生长顺序进行描写的,这既符合动植物的生长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景物的规律,更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
作文写的有条理是同学们写好作文的重要基本功。文章写的有条理,可以使文章层次合理化,主题鲜明化。
2、学会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时,首先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组织学生的注意。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按作文题目要求寻找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其次,教师也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而不是处处依赖教师的提示。一般来说,小学生还不善于自觉地随时地给自己提出观察周围有关事物的任务。学生常常东张西望,而不会有目的地去观看,常常随随便便地听,而不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听。但是,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下,学生是可以学会有意识地、细心地观察和他的学习内容有关的事物的。再次,教师不但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具体方法,即有计划、有次序的观察。例如,先要看一个事物的大概的整体,然后再去看它有哪些个别的部分,以后又怎样把这些个别的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学会合理地组织自己的知觉和观察的能力。
3、观察要细致入微。
小学生对常见的事情细节很少注意,常常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如果问他们这个东西这个人怎样,都会说很可爱,很美丽。要是再追问怎么可爱怎么美丽,恐怕要“哑口无言”了。这就是缺乏细致观察。针对这一弱点,我们就要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触摸,亲口品尝,用耳倾听,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与味,声与色,动与静等各方面的美。为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学生观察前列表格填写。一次观察不够再观察,直到“细致”为止。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所以要教给学生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只有观察仔细,才能看得细,看得全面,也不难看出事物之间的区别,观察能力也从中得到提高。
4、观察要抓住特点。
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为了让学生能抓住特点进行重点观察,我认为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例如写一个人的肖像时,学生总喜欢用“弯弯的柳叶眉”、“炯炯有神的眼睛”、“苹果似的脸蛋”、“樱桃小嘴”、“一笑就有两个酒窝”等,把所有人都美化了,造成了“千人一面”。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用《猜猜,他(她)是谁?》为题描写本班同学的外貌。我先请一男一女站在前面,再请一位学生给他们“画像”。结果把两个学生的外貌描述得差不多,分不出是男是女。其他同学都笑了。我说:“先别笑,可能请你们说也一样,现在我们把两位同学的五官进行对比,看看异同再说,好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再进行认真观察、描述。这次基本上抓住了不同人物特点,说出了那位男生是鸭蛋形的脸,微眯但有神的眼睛,而女生脸较长且瘦,眼睛乌溜溜的又圆又大。
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学生作文不再担心无米下锅,文章内容自然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也会随之提高。
三、要以训练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观察作为获取材料的手段和来源,远不是写作教学的目的和终结,所以观察、思考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写作训练的实际过程中去,对材料进行“包装”,“给思想穿上外衣”。
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和观察片断,即用简洁的笔墨整合观察材料,写成新鲜、活泼、充实、生动的短文。要先从一物一景一人的单项训练开始,如写一件器物,一件工艺品,或写山水日月等自然景观,也可以写班上同学的肖像素描,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准确捕捉,简洁表现。然后渐次过渡到写多物多景多人的综合训练,如写一个商场,一所剧院,一座新型建筑,一个群体场面,或春游、秋游,校园景观等。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健地向前推进。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成效应,那样往往只能欲速则不达,煮成令人无奈的夹生饭。应该鼓励学生勤其练习,自奋其力,持之以恒,这样日积月累,拾级而上,材料日渐其多,笔墨日渐纯熟,思路日渐洒脱,久之自臻佳境。果如斯,才能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观察与练习的效益和作用,提高写作的兴趣和热情,逐步进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自由王国。
四、改变作文评改方式,互评互改,自评自改
以往作文评改比较注重构思和表达,往往以教师评改为主,学生活动极少,而且又常常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忽略学生的切身经历和独特感受。教师讲评一结束,就意味着这次作文教学的终结。情境作文以图画、录像、活动为依托,通过“观察——写文——对照——改文”四个环节甚至于不断反复,让学生参与评改,或互评互改,或自评自改,评改中进行图文比照、像文比照、活动与作文比照,通过比照发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疏漏优劣,在评改中进行观察的指导,并且通过不断地反复,以活动促观察,以观察促作文,学生的观察力就会提高。使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在互评互改中得到提高。
以上即是对观察力在作文教学中的培养作了一点自己的浅显的论述。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力的训练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促进智力整体发展,当然还包括想象力合思维力的训练。因而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还要进行综合训练,让观察力训练、想象力训练、思维力训练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总之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智力方面作用很大,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不能简单就放弃了,要让作文课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作文课的训练下变聪明起来。
参考文献:
[1]《写作整体化教改宣言》,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5期第25页。
[2]《中国思维魔王》,今日中国出版社,第129页。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第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