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霞
摘 要:中学优等生虽然各方面表现优秀,但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本文分析了优等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优等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优等生 心理问题 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36-01
1 概念界定
中学优等生是指在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等各方面都相对优秀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是指轻微的心理异常或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偶然性和暂时性。
2 中学优等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是指过于追求表面上的荣耀来赢得他人尊重的心理,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很多优等生只能听表扬,无法接受别人的劝告,不允许别人指出其不足。
2.2 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指惧怕或仇恨别人优于自己的心理。很多优等生常表现出恨别人比自己强,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与成功,幸灾乐祸等心理。
2.3 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是指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过高估计自己,自以为是。很多优等生目中无人,惟我独尊,常常把自己凌驾于班集体之上。
2.4 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很多优等生一旦遭受挫折,就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苦闷、无力应付,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2.5 考试焦虑心理
考试焦虑心理是指因考试压力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优等生更惧怕考试失败,生怕落在别人后面而失去原有的优势。
3 中学优等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社會方面
(1)社会用人机制的影响。目前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片面强调高学历,用人单位很少考虑被录用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人们忽视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易造成心理问题。(2)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只有读书、拥有高学历,才能出人头地”,受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优等生不得不更加努力学习,考名校、获得高学历,忽视了自身的心理健康,极易造成心理问题。(3)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优等生更多地专注学习,对外界事物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受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与他们所看到社会上的事物又相反,这就破坏了他们的心理平衡,极易造成心理问题。
3.2 学校方面
(1)应试教育的恶劣影响。应试教育下,学生的成绩好坏是衡量学生优劣或决定学生能否升学的唯一标准。在中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寄予优等生过高要求和期望,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精神压力,极易造成心理问题。(2)心理健康课程的严重缺失。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尚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即使被列入教学计划,大多都以各种缘由被各科教师占用,心理健康课程成为了摆设,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作用。(3)某些教师做法的错误诱导。大多教师更喜欢优等生,有些老师对于优等生过于关心,即使犯错误也会手下留情,容易使优等生内心膨胀,以自我为中心,不屑与其他同学交往,极易造成心理问题。
3.3 家庭方面
(1)期望过高。很多家长因孩子有优秀的成绩,有极强的优越感,便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施加无限制的压力,过高的期望给优等生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使得优等生压力大而无处释放,极易造成心理问题。(2)宠爱过度。家长过度溺爱,什么也不让做,只负责学习就好,剥夺了孩子经受磨练的机会,使得优等生某些生理、心理机能逐渐退化,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极易造成心理问题。(3)约束过当。家长动用各种手段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约束,只为让孩子学习成绩更好,优等生被家长禁锢在人为划定的小范围内,不得越雷池半步,极易造成心理问题。
3.4 自身方面
(1)身心发展不平衡。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遇到问题一旦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情绪情感两极性严重,若没有得到及时调适,极易出现心理问题。(2)自我评价不当。大多优等生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只看到长处,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拼命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东西,陷自我于困境,极易造成心理问题。
4 中学优等生心理问题的防治策略探究
4.1 社会方面
(1)改革用人机制。用人单位不要只看重学历、名校,要更多地注重能力、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与可塑性,可防治优等生因过重的压力而导致心理问题。(2)辩证看待主流价值观。正确辩证地看待主流价值观,考名校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好的,但成才、成人有很多途径,不要不顾自身能力,给自己太多压力去拼命学习,使心理异化。(3)防止不良现象的影响。通过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来防止不良现象的影响,如出版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图书、音像制品等,如加强规范网站、网吧的管理,开展网上道德教育和健康文明的活动,为优等生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4.2 学校方面
(1)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改革中高考制度,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要仅把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多方面的评价,防治优等生的心理问题。(2)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以活动课为主,通过知识讲座、心理训练、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心理知识,防治优等生的心理问题。(3)改变教师的观念。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正确认识和看待考试成绩,引导优等生树立正确的成绩观;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对优等生夸奖过度,可防治优等生的心理问题。
4.3 家庭方面
(1)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摒弃家长制、重智轻德的思想,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也可防治优等生的心理问题。(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为优等生创造一个宽松、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蹲下来”和孩子促膝相谈,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去了解优等生其他的兴趣爱好与需求,可以防治优等生的心理问题。(3)加强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家长及时向教师反映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便教师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也可以向家长传授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家长更好的与孩子交流沟通。家长与教师相配合,也可防治优等生的心理问题。
4.4 自身方面
(1)丰富自己的生活。优等生不要总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要多看一些生理、心理相关方面的书,多和同学接触,参加集体活动,通过丰富自己的生活,可极大地防治一些心理问题。(2)客观评价自己。优等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既要看到自身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要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而拼命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东西,要制定符合自身能力的目标,也可防治心理问题。
5 结语
心理问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尤其是中学优等生有一层成绩优秀的面纱,更不易被察觉。因此,教师不应过分地关注分数,应更多地关注优等生的心理问题,以促进优等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加绵.中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