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2016-11-11 09:30郭建玲
考试周刊 2016年86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问题

郭建玲

摘 要: 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由于失去父母的日常关爱和庇护,不少人产生心理问题。对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并有效预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刻不容缓。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学生 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父母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也不断增多。据调查表明:我国有1多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或经商,留下近2000万留守儿童,他们失去父母的日常关爱和庇护,造成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状态,由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同时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共同关注。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高中,经调查发现,在1200多位寄宿生中,有两百多人属农村留守学生,这些学生的父母都在各个大城市里务工或经商,从而让子女寄宿到学校。虽然有生管老师的耐心呵护和班主任的关心,但仍然有些留守学生在个性心理上表现十分异常,主要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同时,对手机依赖十分明显;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种现象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是很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缺少父母的关爱,节假日和周末没有归宿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主客观方面的不足。主观上,因为升学压力大,从领导到老师家长都忽略对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注意。同时,由于农村学校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专业心理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室只能定期开放,只能部分地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无法落实。

三是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是目前学生学业压力却有增无减,学校课程安排紧张,学生的生活还是宿舍—教室—食堂“三位一体”,十分单调,没有快乐感。有些学生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成绩不佳,心理压力重重。

四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网络传媒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社会风气、价值取向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理态价值观的形成。所以留守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闭锁的心理。

五是长时间依赖手机与父母联系,形成手机依赖症,影响学习和同学间的交往。留守学生远离父母,在经常用手机与父母联系之余,逐渐对手机游戏、不良信息等着迷,而学生自制力又弱,进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压力不断加大。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反抗期”、“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异常行为其实大多数是心理问题。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自我认识偏差,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敏感,盲目反传统、父母和老师,盲目相信朋友,性冲动,异性交往困扰等。这些问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为此,我们建议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心与心理疏导。

一是在配备有专业心理健康老师的基础上,专门为留守学生配备兼职的心理疏导老师。目前中小学都要求按照1000:1配备专职的心理老师。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校都不能达到要求。因此,学校有必要招聘一些德高望重、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了解留守学生心理的兼职心理老师,以壮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心理辅导力量。

二是充分开发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学校要与时俱进,开放思维,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自助、心理矫正、心理陶冶等形式教会学生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是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研范围。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是不够完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校本教研方向应该集中在学科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靠心理老师,全体老师都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要编撰心理健康方面的校本教研教材,对全体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所有老师掌握心理疏导知识和技术,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健康的心理面对学生、影响学生。

四是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活动平台,丰富留守学生的节假日和周末生活。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最大问题是节假日和周末“无家可归”。每当其他寄宿生都兴高采烈地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时候,他(她)们却没有那种回家的幸福感。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做法丰富留守学生的生活,使他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第一,在寄宿制学校中开展“温馨之家”活动,加强宿舍内部团结,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健康的宿舍环境,调动寄宿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营造“家”的氛围,促进宿舍生活的和谐。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由团委和学生会牵头,成立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文学社、吉他社、书法社、美术漫画社等社团,开展活动,鼓励留守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加社团活动。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学生可以摆脱孤独感,培养合作精神,加强和他人的交流,找到内心世界的快乐感,避免孤僻、自卑、不合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的问题。

第三,在节假日和周末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留守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到图书馆中博览群书,积极汲取知识营养,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为留守学生开放电子阅览室,免费让他们绿色上网,让他们可以免费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国内和国外的最新资讯;也可以让他们借助网络平台,与远在他乡的父母沟通联系。这样有利于缓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五是注重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对独立的教育活动,是德育、智育等不能取代的。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可以为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排解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学生健康心理及人格的健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室要有相对独立的环境,要安静、舒适、有安全感。心理咨询应该有专门的记录。心理咨询室应该有各类测试表,如:(1)人格测试量表;(2)智力测试量表;(3)心理健康量表;(4)心理状态测量量表;(5)学生心理专用量表;(6)人力资源管理量表;(7)婚姻心理控制源量表;(8)儿童用心理测验与量表等。这些表格易于操作,便于心理老师的测评。心理咨询师要采用疏泄、倾听、鼓励与支持、暗示、解释、保密、转介等操作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六是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设。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学校要尽可能地借助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加强同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最大限度地预防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七是针对大部分留守学生对手机十分依赖的现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其次,教会学生甄别信息,防止上当受骗。再次,适当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减少学生使用手机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留守学生这一现象将会一直存在下去。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将长期存在。只有正视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留守学生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关怀和支持,让我们以实际的行动预防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郭津.新农村建设事业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鲁晓英.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中旬,2015.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心理问题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