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英
在如今的历史考试中,选择题得分非常重要,历史高考中能否拿A或B,多半程度上由选择题分数的高低决定。数学老师的一句名言是:“数学赢,高考就赢”,历史老师创造的另一句名言则是“选择题赢,历史就赢”,由此可看出选择题得分在历史考试中的重要性与关键性。现在历史考试中的选择题基本都是材料性选择题,且难度较大,老师一般都会告诉学生采用排除法。用排除法做历史选择题,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与具备相当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即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外,还应让学生掌握做选择题的一些基本辨别与判断法,下面是我做选择题的经验之谈。
一、应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历史选择题中说法错误的选项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1.选项的说法与书本知识不符或相违背,这样的情况在题目中屡见不鲜,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如“近代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一战期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两句话都与书本知识不符,也就是说法本身都是错误的。近代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应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虽在近代一直处瓦解之中,但应该说始终占“主导地位”。而“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不在“一战期间”,应在“19世纪末”,这属于故意混淆阶段,偷换概念,看学生能否根据基础知识分辨是非。又如“明清统治者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个说法与书本知识相违背,书上讲到的是“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与书本知识相违背的选项,肯定也是错误的,应坚决排除。
2.选项说法太绝对化,如选项的句子里出现“完全”、“彻底”、“毫无”、“始终”等绝对化的说法,一般都判错误。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国民大革命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近代中国人民毫无参政能力”、“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始终占正统地位”等都属于说法绝对化,因此要排除。还有如“《红楼梦》这本小说没有史料价值”这样的说法也属绝对化,因此也是错的。这种说法绝对化的选项一般不用读题目,就可直接排除。
3.选项有关于“开始”与“最早”的判断,也就是材料介绍某一事件,下面就有一选项是这个事件开始或最早出现,一般这样的说法也是错的。比如2013年江苏历史高考卷中第一道选择题就属于这种情况,题目的材料是“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大意是讲“河南辉县发掘出了铁农具”,而其中一个选项就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这里明显混淆了“出现”与“最早出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河南地区出土了铁农具”肯定不能等同于“河南地区最早出现铁农具”。这种情况较多出现,2015年江苏历史高考卷中的第11题中又出现类似的情况,其中有一个选项是“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从材料的两幅图片中虽可看出富裕与贫穷,但不能用“萌生”这个词,“萌生”的含义即“开始出现”,“富裕与贫穷”显然不是从这两幅图片开始出现的。
二、应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选项
与材料不符的选项一般有三种类型:
1.选项时间与题目材料时间不符,这样的选项一般应排除。其实现在很多选择题可以用时间来判断,甚至仅凭题目材料的时间与选项的时间就可排除一些不符合的选项,从而选对正确答案。因此,我在上课时常让学生反复地记熟时间,以能在做选择题时能作出正确判断。比如题目给的材料是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而其中两个选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与“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这两个选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时间应是“21世纪初”,“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时间上就可断定这两个选项肯定不符,要排除。
2.选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即材料未涉及选项内容。一般选择题中总有那么一两个选项与该题目的材料没丝毫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只要学生好好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然后仔细斟酌,就一定能排除。如有关宋朝战船的一道图片选择题,题目提供了两幅宋朝的战船图片,下面有两个选项是“宋科技水平全面领先于世界”“宋在军事中普遍使用火药武器”,应该说题目所提供的这两幅宋朝战船图均不能反映这两个选项描述的内容,也就是这两个选项内容材料均未反映或未提及,而材料未反映或未提及的选项肯定是错误的,必须排除。
3.选项与材料有关联,即选项里的关键词在材料中出现,但仍需视之为与材料不符,因为该选项仅属表面现象,而非实质内容。如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中有道题描述的是有关“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都没有决策权”的内容,最后问“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其中下面有这样两个选项,A是“内阁与军机处都无决策权”,B是“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很多学生都选A,其实A是错误的,因为它只是表面现象,而应选B,B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内容。一般“以上材料表达了或反映了或说明了”什么的时候,都需要选深层次的本质与实质内容,而非表面现象。
三、比较抉择出最合适的选项
一般在排除了说法错误的与材料不相符的选项后,所剩选项就不多了,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得到答案。若还剩下两项,那么必须再回过去仔细读题目材料,然后比较这余下的两个选项,看究竟哪一个更符合题目材料的意思。在比较抉择最合适选项时一般需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1.所选选项得符合材料的时间与内容。有时候只要根据题目材料所给的时间就可得到答案,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看材料的具体内容,一般材料内容的重点都在后半部分,甚至是最后一句,因此我常告诉学生能体现题目材料“后半部分意思”甚至“是最后一句”的那个选项就有可能是正确的。
2.所选选项不能只符合材料一部分意思,而要符合整个材料的全部意思。如果是多张图片题,那么所选的选项要符合所有图片的内容,而不能只符合一张或两张图片的意思。
3.所选选项得符合题目最后要求。比如要注意“正确”、“不正确”、“主要”、“最佳”、“相似”、“接近”等关键词。
告诉学生在选择正确答案时,务必遵循这三大原则,那就是要根据题目材料的时间、根据题目材料的全部内容、根据题目的最后要求,然后选出最合适的那个选项。
当然选择题所提供的材料层出不穷,选项也是千变万化,老师唯有让学生首先抓好基础,即掌握好书本知识的前提下,再通过平时训练,让他们学会这些做选择题的技巧,才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若要做好选择题,须得抓基础、重技巧、提能力”,而所有这些基础、技巧与能力都得靠学生平时积累,俗话说得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只要学生下够了工夫,就会有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