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013-04-29 18:21张霞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朗读语感意境

张霞

摘 要:本文通过以读为手段,促进学生理解、语感和对知识的内化运用,解决了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对文质兼美课文进行太过细琐地分析,使朗读环节最终成为一种“行而上学”,极大降低了教学效果的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完整地感受课文内涵之美,加深记忆,增加积累,最终达到放飞整个身心去体验文章的意、情、韵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 语感 意境 情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99-01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主张:“读书破万卷”。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看来三分文章七分读,于今于古熟读精思都不失为读书之一法,可见,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前人所证明。

但在当前,我们却心痛得看到,朗读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竟然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学生在朗读方面也普遍存在断读、唱读、复读、指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弊病使得朗读这项课堂环节最终成为一种“行而上学”,极大降低了教学效果。那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结底,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造成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了太过于细琐、破碎的分析,使美的潜质荡然无存,而同时,与之培养学生美感相关的“朗读”教学也被忽视了,学生不能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内涵之美,以致最具灵性美感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语文能力也随之下降。

那么,又该怎样做才能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除了提高教师本身素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朗读从以下三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能力。

1 以读为手段,促进学生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心理学认为:人的语言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因此,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把无声的语言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这样读着读着,让学生承受刺激,感受形象;读着读着,披问入情,唤起体验。所有这些都有益于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其一,朗读能增强对文本的形象感受。运用想象,文本中的字、词、句在读者心中仿佛变成具有生命力,跳跃着的各种鲜活形象。借助联想,作品中的景,物,人,事似乎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如读《春》的“春花图”一段,眼前呈现出的是桃,杏,梨争芳吐艳的图景—— 文学作品因其形象性和感染力为人所接受,即使是议论文,其论证依据也大多来源于生活,典型纯逻辑性推理的作品是少见的,因此,朗读有助于增强对作品的形象感受。

其二,可激发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语文活动,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抒发,宣泄文本所蕴涵的感情。如于漪老师在《我们当年的语文课》中这样写道:我们高中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在课堂上是大声朗诵的,教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老师边读边讲,当读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他眼中已噙满泪花,对国事的感慨,令人揪心;当诵读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他神情更是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我们跟随着老师朗读,吟诵,思考,体味,只觉得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好象装在胸中,国家社稷好像装入心里,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顿时充盈胸际,我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类似这样的语句,教师无需多“读”,让他们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深沉而不张扬的爱国之情。

这样在读中思,思中读,学生一旦掌握了技巧,将举一反三,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并更好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

2 以读为手段,促进学生语感

语感是一种综合性语文吸收能力,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感”比“知”深入一层,“知”是我与事物对立,从我“知”彼;“感”是我与事物融合,彼我不分。而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方法。朗读能不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在长期朗读训练之下形成的一种对文章的直觉、一种联想、一种整合,它使得文章得以跳脱出文句的束缚,不再是孤立串承的佳词妙句,而是成为扶摇直上九天,恣情驰骋在广阔思海中的一个具体形象,或一个最最美好的意境。而这种由语感、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包容量更大,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朗读在这时,则体现出了操控人心,震撼灵魂的力量。

在教学中,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课内朗读教学的形式变化和角色变换尝试都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融入感;示范朗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读、广播中诗朗诵;或进行多媒体影音教学,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通过语言习得语言,不失为一种培养语感的良机,必能收到良好的锻炼学生语感的效果。

3 以读为手段,促进学生内化运用

学以致用。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必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而现代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加强对语言的记忆,最好是出声的朗读。可见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这对说、写能力的提高是具有积极的作用。毕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从长远来看。朗读无形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借助朗读,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强化记忆能力,可以為说话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说起话来也易使语音纯正流利;经常有感情地朗读,说话也随之富于感染力。

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少到多地朗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经典名篇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文化积淀,提高文化品味。对于一些美文,则更应反复朗读,加深记忆,增加积累。朗读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以最直观的指导,要从从语音、停顿、语速、语调、姿态、情感、意境等方面给学生做好示范,配合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将耳、口、目、心结合起来,力求能让自己感觉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念出语感,让学生模仿其中让自己印象深刻、感慨良深的佳词、句式甚至情感进行课外的引申训练,当场即兴即情进行朗诵。并可引入竞争机制等竞读法,根据文体的特点、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朗读教学:或范读、或自由读、或讲前范读、讲中品读、讲后评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学、读中记、读中思、读后写,务求让重复朗读不再成为一种一成不变的“走过场”,而是化身为活泼多样,寓教于乐、寓记于情的课堂环节,才会让学生在积累新知的同时,还能理解其精髓,并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

让我们在语文课堂中挣脱条条框框的束缚,赋予朗读以更为新鲜的血液吧,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放飞整个身心去体验文章的意、情、韵,只有这样,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得以最醇正的传承。今天的语文教学,切莫以牺牲必要的朗读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一课一得”。

猜你喜欢
朗读语感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