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恰当的情境能在课程开始就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设计运用得好,会激发起学生潜在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源于生活,设置冲突
导入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件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可能发生。在此设计中,选出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实际和问题作为一个主要内容,让学生去面对一个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两个小朋友在西餐厅吃饭时遇到了一些和数学相关的问题,一起去看看,好吗?(多媒体出示4个美味的鸡翅,2杯可口的饮料,一个比萨饼)把4个鸡翅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个?(课件展示分的过程)每人分得的个数用数字几来表示呢?把2杯可乐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多少杯?(课件展示分的过程)每人分得的个数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可是比萨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吗?在数学上又能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从而导入到分数来表示分的结果。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应怎样表示分的结果呢?”在问题与旧知的碰撞中,燃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当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分数的产生是恰到好处的,符合知识产生的必要性。
二、激情故事,激起兴趣
老师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正余兴未尽的坐在教室了,上课的铃声好像没能打破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此时老师直接打开书本讲授新课,可能很多同学的心思还回不到老师的引导之中,但当你说:“老师给你讲个故事,大家爱不爱听啊?”霎那间就会安静下来,马上就会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故事了。此时老师抓住这个良好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地吸引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或典故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故事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把你所要讲授的新知识揉合到故事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丰富内容的时候,接受新知,联想新知,感受新知,从而学会新知,让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中学会知识,让内心深处产生对知识的渴求,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讲述有趣的故事。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这样导入:“小明的爸爸妈妈都是工人,需要倒班休息,小明爸爸是工作三天休一天,小明妈妈是工作五天休一天,他们和小明有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当爸爸和妈妈同时休息那天,爸爸和妈妈就带小明去吃肯德基一次。今年的四月一日那天整好爸爸妈妈都休息,小明的愿望实现了。那么你们能帮助小明算一算,下一次小明去吃肯德基是什么时间吗?”通过这个故事就迅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学生引入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种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来。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借助算“日期”这一平台认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且让学生学会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从而激起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现在的数学课堂,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利用复习旧知来导入,因为有大部分教师认为这样做使课堂不生动、不热闹。其实不然,我认为,在数学新知学习之前,对旧知的复习是有其重要性的:其一,复习旧知,可以对旧知有一定的巩固性,使一部分没有完全理解的学生可以做进一步的理解,理解掌握的学生可以体会到其更深刻的意义。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其二,復习旧知,可以为学习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投影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说说每个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说后,教师依次在图形的下面写上面积计算公式:S=a×a,S=ab,S=ah,S=(a+b)h÷2,S=ah÷2观察组合图形,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表面,许多是由我们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三角形组合成的图形,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在组内互相讨论这些图形中有哪些是我们认识的图形,很自然,介绍的这些图形就是组合图形。复习旧知导入,可以对旧知识有一定的巩固性,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同时也可以查缺补漏,保证知识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