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英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应试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是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高中物理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生活教育理论符合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是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生活教育理论就像物理老师手中的一盏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课堂,又将物理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使学生乐此不疲的徜徉在物理的海洋中。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高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1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全部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三个部分: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一体化。它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而物理课程是一门生活中的学科,在这种观念下的生活化教学法向学生表明了生活需要物理,物理又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高中物理教学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并将物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奥秘的乐趣。
一、高中物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重教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适应新时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生活教育理论就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与生活实际越拉越远的尴尬,顺应时代要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物理概念和规律很难掌握,而物理现象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和感受到的事例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因此从物理现象出发,才能真正领悟到物理的本质和真谛。物理现象主要来自于生活实际,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教学。例如;可以把物理课堂带到操场上,在单杠上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在排球场上利用抛体知识研究发球触网和越界问题.以学生一天所到的地方来理解位移概念,以铁丝为例研究重心概念,以洗衣机脱水功能为例研究“离心现象”等等。利用手边的物品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使物理知识实际化、生活化,让学生感觉物理不再那么抽象、难懂,深奥,原来它就在我们身边,激励了学生上物理课的兴趣。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引导学生探究实际生活问题
高中新课程中心环节就是探究,而审视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的意识.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离不开科学家对物理规律的探究摸索: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的努力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等等.探究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不能只局限于实验室,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探究也应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可以恰当地引入学生都实际经历过的生活物理问题,来让学生探索,这样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联系,可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这一生命体的发展完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关注比教学结果更重要,特别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是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探知物理的学习理念一旦形成,就会以生活实际为目标,那么他们就会在物理课堂中学到真正的知识。例如在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节时,可以拿两个手电筒来创设情境,一个是生活中常用的有电池的手电筒:一个是手摇式,里面没有电池为什么也可发光呢?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打开手电筒的内部装置,发现手电筒里面有磁铁和线圈,学生又产生手电筒的发光与这个装置有什么联系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探究电磁感应规律,这样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会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形中也提高了探究教学的质量。
2.学到的物理知识要应用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
物理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很多学生感觉物理抽象难懂,学起来也感觉枯燥无味,生活教育理论指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型,进一步加强高中物理对学生的亲切感,减少距离感,消除恐惧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例如: “力的分解”中重力在斜面的分解问题,学生总认为沿斜面向下的力是“下滑力”,垂直斜面向下的力是“压力”,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桔子掰两半,是否一半儿会变成苹果,另一半儿变成香蕉?学生在笑声中就理解了力分解,其实性质不变。
物理产生于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它的真正价值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改造实际事物。
学完物理知识,教师要创设一些物理情景,让学生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后,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警察,如何判断司机是否超速(已知动摩擦因数)?需要什么器材呢?讲完自由落体运动后,怎样测井口到水面的距离,如果考虑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测得的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也使物理教学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3.灵活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受教育就是为了改造生活。就物理来说,就是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处理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改变生活。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高分低能,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畏惧退缩。
学生学习物理不是为了物理学习,那种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被高高架起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死的学问,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完全违背了生活教育理论里活读书、读活书的理念。教师要试着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物理现象的本质。例如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让学生解释:甲乙拔河比赛甲胜的原因;人能跳起的原因;马能拉动车的原因。这样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并独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一方面可揭示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本质,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探索物理奥秘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真正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再用物理改变生活,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叶瑜辉.职业学校在德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117-118.
3、闰金铎.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