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2016-10-14 06:03陈秋铭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8期
关键词:数学方法高中物理教学

陈秋铭

摘 要:各学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每一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新课标中也明确教师要注重交叉学科运用,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中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难题。本文就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体现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数学方法;高中物理教学;应用体现

前言: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看做是将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且据调查表明,近年来高考中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试题基本每年都有设置,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相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 高中物理教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意义

物理学科教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而数学语言简约性、精确性较强,能够将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进行具体化,通过清晰、详细的数学公式予以展现,从而使学生明确理解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同时,物理问题的解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学生通过对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够实现知识的巩固及灵活运用。仅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并不现实,因此,可以通过数学思想及方法的运用,为物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从而减轻问题难度,使物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演绎思想、函数法、极限法、微元法、比值定义法等。经长期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思想及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二 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一)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由于高中物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学生理解困难,因而,可以通过数学方法的运用,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解,从而简化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例如在平抛运动的讲解中,其中有一个推论为“轨迹上任意一点速度的反向延长线平分水平位移[1]”。从数学角度来看,学生只需要通过对合速度、分速度所组建而成的矢量三角形的推导,便能够计算出合位移与水平位移、合速度与初速度两个不同夹角的正切值,并得出二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即后者为前者二倍。同时,利用初速度垂线、反向延长速度等,并将起点与任意点相连,便能够获得两个具有公共边及直角的三角形,再结合其正切关系,从而完成对推论的证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由于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并不充分,逻辑能力、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而在推导时存在较大困难。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方法,设置相应问题,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例如请学生思考,物体从起点至轨迹上任意点运动的过程中的位移方向、在该任意点的速度方向,二者方向是否相同,引导学生逐步推导出各个夹角正切值,并构建三角形,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推导过程,并了解到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习中运用的重要性。

其次,在实验教学方面。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的运用,辅助学生开展物理实验,从而减少实验数据的误差。例如在“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在实验过程中,难以从所获得测量结果中,找到最为符合实际的数据,准确判断出误差较大的数据。这时,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绘制数学图像,构建直角坐标系,将实验所获得数据的变化趋势展现出来,从而找出误差较大的点。并绘制U-I图,获得准确的电动势和电阻值[2]。

(二)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知识巩固练习中的应用体现

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通过练习实践,对学生物理知识进行巩固,对其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比值定义法在物理知识巩固练习中的应用。这一数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避开问题解决中的干扰项,直接将已知量与未知量构建成比例式进行计算,从而简化问题,降低学生解题难度。如在地球外部有一颗同步卫星及一颗行星,卫星与地球地面距离为地球半径7倍,行星的卫星与其表面距离为行星半径3.5倍。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的1/2。请学生探究行星的自转周期。学生通过以往经验知识可知,地球自转周期为二十四小时,其同步卫星自转周期与之相同,其他中心天体及其同步卫星自转周期也相同。因而,在解题中,运用比值定义法,设中心天体质量为M,半径R,同步卫星的平均密度为ρ,半径

为2/1,则该行星同步卫星自转周期为12小时,则该行星自转周期同样为12小时。通过这种数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将比例关系列出来,从而以更加简单的方式,了解不同物理量之间关系,最终实现良好计算。

再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问题的解决上,学生可以通过极限法的运用,对问题予以解决。伽利略便是通过这一方法,对斜面滚动小球的与变速运动进行证明。随后利用该结论,推导斜面倾角为九十度时的极限情况,即小球自由下落,从而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3]。

结论:

高中各个学科知识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联系,将数学方法运用在高中物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并要求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及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并降低物理课程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信心。从而,通过学科知识的结合,实现学生各科学习水平的共同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徐国华.数学是物理最自然的语言——谈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4,3(3):52-53.

[2]胡涛.重视数学知识渗透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探析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才智,2015,9(27):221-222.

[3]宋子儒.浅谈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9(36):80-81.

猜你喜欢
数学方法高中物理教学
数学方法在化学平衡学习中的重要应用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月牙肋岔管展开图的数学方法解析
高考新政策下高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论简单估算数量级的数学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方法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