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德丽
高校社团在共青团开展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学生社团数量日益增多,社团种类向多元化发展,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社团形式日新月异,本文探讨了如何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共青团工作,促进共青团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学生社团 高校 共青团工作
高校的学生团一般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他们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因此共同开展一个社团,相互交流与切磋。大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一般的情况下,社团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社团管理的,一方面社团对于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局限,需要学校或者外界的支持,比如说有的社团因为经费不足,根本无法开展社团活动;有的社团领导没有领导的能力,导致社团一盘散沙,名存实亡;有的社团内部的团员不服从管理,属于团外人员;有的社团管得太死,使社团无法发挥自主性能动性;有的社团缺乏指导,得不到支持,这些都打击了社团内部团员的积极性,使社团活动没有办法正常开展。
1 学生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由其思想品质决定的。而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是由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氛围决定的。学生参与社团可以参加社团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会增加学生的个人荣誉感,责任心和全局观念,理清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交能力。同时社团的规章制度也会对学生起到规范的作用,让他们能够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约束好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是让大学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的課业是很少的,学生们有了充足的课外时间,在这个时候社团的出现,填补了他们的生活空白,让他们有事可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知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比如可以开设京剧,写作,绘画,辩论等社团活动,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绘画审美能力和交际能力,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至于让枯燥充满整个大学校园。
三是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今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的,而且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没有什么人生阅历,因此心理都处在幼稚的阶段,缺乏锻炼,心理能够承受的压力比较小,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如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和模式与高中完全不同,导致一些新生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在高中时成绩出类拔萃,进入大学后,在人才济济的高校中没有了优势,找不准“自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学生会通过班级来处理遇到的问题,社团组织在这个时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发展个性,挑战自我的机会。在社团的内部,每个成员可以很好的交流,相互倾听,让团员找到家的感觉,这都有利于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2 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和引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的规模和范围的不同,社团也会不同,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三级社团,即校级,院级和班级社团。而这些社团根据内容又可分为五类,有专业学术类社团,有知识类社团,有休闲类社团,有实践类社团还有文体类社团。其中专业学术类社团,是源于专业知识的有比如说英语瞭望台,数学协会等;知识类社团就是为了增加大家的修养,丰富学生的知识,比如说文学社就是知识类社团;休闲类社团在高校有很多比如说轮滑社,舞社;实践类社团也有一部分,比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勤工俭学组织;文体类社团则是为了娱乐和锻炼学生的身体,比如说体育协会。
对于高校的社团能否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问题,关键在于高校对于社团的管理。在社团的管理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好管理者,学校要有专门的机构对社团进行管理;二是,高校应该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比如说资金,场地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三是根据社团的内容和特点,要把一部分社团纳入到素质教育之中,让学生必须参加的;四是对有一部分新成立的社团,要做好选举领导人的工作和换届的工作,有利于新社团的建成和发展;五是高校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积极参加社团的活动;六是对于社团的管理要科学化,规范化,不能想管的时候管管,不想管的时候就不管。因此只有高校加强对学校社团的管理工作才能发挥社团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 结束语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抓好社团的引导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社团行为”。高校党、团组织要总体把握社团方向,加强对社团干部的选拔、培养与管理,充分发挥社团干部在学生社团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探索社团管理的模式,研究社团发展和建设的规律,保证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各级社团管理部门要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关心、活动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倾斜和保障,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社团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占军.高校学生社团运作及功能研究论述[J].江苏高教,2006(5):112-115.
[2]施喜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特征、作用与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29-30.
[3]陈泮成.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5(2):19.
[4]彭栓莲.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