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摘要:湖北省民营企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已在湖北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融资难、管理差、成本高、税负重、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成为制约湖北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从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税负、加快转型升级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为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 民营企业 对策建议
1 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已成为湖北经济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湖北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截至2012年末,湖北省工商登记民营企业总户数(含个体工商户)共计239.62万户,占全省工商登记总户数的93.9%。2012年,湖北省民营企业注册总资本为12305.34亿元,占全省企业总注册资金的54.2%,民间资本活跃,累计投资10898.57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66.0%。湖北省统计局2013年5月发布的《2012年湖北省民营经济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湖北省民营经济共实现增加值11805.95亿元,比2011年增长13.9%,占全省GDP比重为53.1%(见表1),比2011年提高2.1%,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6%,民营经济增加值已经占据了全省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2012年湖北省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2004.61亿元,比2011年增收534.77亿元,增长19.3%,占全省税收总收入的74.5%。民营企业已成为流通市场的主导力量和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2 湖北省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湖北省民营企业在规模与总量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较大的困难与问题。
2.1 融资渠道少,门槛高
湖北省民营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都不大,主要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2012年湖北省登记民营企业(个体户)数占全省工商登记总户数的93.9%,但注册总资本只占全省企业总注册资金的54.2%。这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规模小、盈利能力有限,因此很难通过内源性融资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银行贷款也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歧视,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通常比基准利率上浮30%,接近9%,再加上担保费和其他中间费用,最后实际融资成本高达12%,导致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高出国企利率近50%。而股权融资的渠道少、限制多,缺乏高效的股权融资平台作为支撑,导致民营企业很难甚至无法进行股权融资。民营企业的资产少、信用低也使其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2.2 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模式落后
部分民营企业未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依然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产权结构单一,股权高度集中。湖北省工商业联合会2012年发布的《湖北省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湖北省上规模民营企业中有33%属于家族企业,其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明显低于非家族企业。这些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主要由有血缘、亲缘关系的近亲组成,一般岗位由远亲和朋友组成。企业领导的独断、权威、事必亲恭,很容易导致“一言堂”,严重影响企业的运作灵活性和运作效率。此外,公司缺乏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亲缘化”管理模式导致分配机制不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吸引、留住高学历、高技能和高职称人才,容易引起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劳资关系不和谐。在企业发展初期,这种依靠家族血缘关系对企业实施的“统治”和“管理”,常能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的高度信任、目标的高度统一、经营中“道德风险”的行为概率小而保证企业的决策迅速,执行能力强,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随意性较强、缺乏制度、规范和程序化的落后企业管理模式,将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3 外需减少,成本上升,税收负担重
近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外需不断减少,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艰难曲折,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企业库存积压严重,生产增速快速回落。金融危机后,在出口疲软、内需乏力的双重压力下,湖北省民营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速度大幅下滑,由2011年的30.8%下降到2012年的2.6%,回落了28.2%。其中,民营企业出口增速下降了32.6%,企业出口暂无明显好转势头。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趋缓、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国内工人工资大幅上涨、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等因素又导致民营企业的人工成本和物料采购价格不断上涨,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生存环境持续恶化。2012年,湖北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工资就比2011年人均增加了约3170元,上涨幅度达11.7%。民营企业的沉重税负也是当前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虽然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实行税率无差别性收费制度,从表面上来看做到了公正公平,但由于民营企业无法享受外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的扶持性优惠待遇,民营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少和经济效益低,根据量能负担的原则,使得中小型民营企业税收负担过重。在近年来宏观经济下滑的同时,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并未减轻反而加重。2012年湖北省民营经济上缴的税收,就由2011年每百元民营增加值的14.71元,增加到2012年每百元民营增加值的16.98元,每百元民营增加值的税收增加了2.27元。
2.4 区域分布不均衡,武汉一城独大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别,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区域生产要素聚集能力的强弱不一,以及对民营经济重视程度的不一,湖北省上规模民营企业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局面。在湖北省上规模民营企业所覆盖的13个省辖市和2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中,企业数量主要集中在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主要节点的“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其次是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的地市,其他辖区分布比较分散。一主两副区域上规模民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占比均超过了全省总量的70%。而武汉市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占比均超过全省总量的40%,一城独大现象突出。
3 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健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民营企业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断强化,湖北省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一方面,引导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尤其是发挥中小商业银行“立足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快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促进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另一方面,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引进外省商业银行来湖北设立分支机构,并支持民营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制。此外,还应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上市和再融资,支持民营企业债权融资,积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3.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湖北省民营企业需要建立和切实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清晰的产权、科学的组织和制度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专业化,决策更加科学化。而湖北省政府也应注重提升民营企业家队伍总体素质,可以通过组织民营企业家教育培训,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优动力;通过建设企业家人才市场,促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通过宣传表彰民营企业家领军人才,发挥榜样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培育企业家精神。此外,湖北省民营企业还应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牢牢地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尤其是应该发挥湖北省的人才科教优势,通过建立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发现、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推进人才优势与企业自主创新相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各类高校、科研单位等创新平台在完善企业创新体系中的推动作用,使湖北省的人才科教优势有效地转化为民营经济发展优势。
3.3 政府降低企业税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外经济萎靡的“内忧外患”之下, 民营企业一方面需要政府在税收、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例如通过结构性减税、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减少税费;通过在税前扣除一些融资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技术开发费、技术转让费、捐款等来降低税基来实现节减税款;通过优化办税流程,提升服务技能来提高企业办税效率等。另一方面,湖北省民营企业还应该以创新作为驱动来推进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努力加快实现从“低成本产品制造”的机会型增长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竞争型增长赢利模式;从高能耗生产,转向低碳式经营;从粗放式、家族式转向精细化、科学化;从单一性、封闭型转向多元化、开放型;从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向关注民生兼顾社会责任。
3.4 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随着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提升湖北省区域竞争力需要全面提升湖北省各地区的民营经济。武汉作为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在自身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这就需要湖北省政府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引导作用,从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强相关政策的协调和机制建设,引导城市圈内民营经济错位发展,根据湖北省各地区特色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民营企业互动转移和民营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既各具特色又有机统一的区域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魏文轩.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01):121-122.
[2]Hu Dan,Yan Jingdong.Industry Selection and Location Distribution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Gradient Transfer[J].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2013,5(2):141-148.
[3]陈览月.提升中小型民营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2):10-12.
[4]许南,李建军.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管理世界,2012(01):182-183.
[5]刘文波,李欣瞳,王艳丹.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借鉴[J].当代经济,2012(03):80-81.
[6]孙华平,黄祖辉.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稳定性[J].技术经济,2008,27(07):74-8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JY022);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校级基金资助项目(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