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明
摘 要: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学习若能与生活结合起来,就接上了学习的本源,学习的过程自然鲜活,学习的效果自然显著。针对该教学热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生活实际;疑难问题;化学实验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这在圣人、先哲的文字中早已多次论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更强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故而,引领初中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生活的化学学习,我有如下思考: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比传统的注入式学习效果明显。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把学生置于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更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具有实际应用情境的问题创设,能够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多设置此类教学情境。
如,在讲到空气的组成时,就可以给学生做一个一些江湖骗子所谓的“气功使纸张起火”的实验,给学生讲明其实全是白磷的作用,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讲所谓的“鬼火”,实际也只是磷的自燃,并没有什么鬼,让学生学会揭示伪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学习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相互转化关系时,展示食品袋中生石灰干燥剂,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了解干燥原理,自然导出问题:“这包干燥剂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如何检验?”学生在这种可感、可信的情境中会带着热情去探究这些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化学知识
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用与化学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离子化合物时,可以将阴阳离子比作两块磁铁,磁性不同的两端互相吸引,形成相互的作用力;在讲原子结构一节时,可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与生活中的一种蔬菜的分层联系在一起。从宏观的现象来理解某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世界,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和深化。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讲授重点和难点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可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硫时,它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但由于学生对二氧化硫认知少,可联系燃放烟花讲述,燃放烟花时可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味道浓时还会引起咳嗽,由此可知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的气味、有毒的气体。另外,可以将二氧化硫与酸雨现象联系在一起来解释。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三、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疑难
化学教学中,教师如能阐明知识的具体意义,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就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经验,使他们产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如,学习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性质后,把这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
问:“配制波尔多液能不能在铁桶中进行?为什么?”学生就此问题讨论激烈。然后,教师向学生解释问题:“配制波尔多液不能在铁桶中进行,因为,波尔多液是用硫酸铜和熟石灰按一定比例来配制的,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能跟铁桶上的铁反应,从而腐蚀铁桶,使波尔多液变质。”再如,学习了碳酸钠的性质后,问:“做馒头时,面团经过发酵后生成一些酸,此时可加入一些纯碱溶液,用力糅和,然后做成馒头。蒸熟的馒头变得疏松多孔,为什么?”学生对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和探讨,共同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个问题。原来是酸跟纯碱(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从而使得馒头变得疏松多孔。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利用化学知识,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他们丰富知识,增长经验,提高生活观察能力。
四、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自然现象,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尝试去提示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解释有关化学现象。开展探究性实验,探究蕴涵于学科知识中的规律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未知,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其得到拓展和延伸。这样就能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学会做事,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落到实处,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应用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做到深入生活,使我们的教学回归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尽量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选择以生活生产、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科技发展、资源和能源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为背景材料设计的情境新颖、内容广泛的题目,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习从生活实际出发,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使学习更富有实效,从而让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我们的化学教学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莫旗汉古尔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