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群
摘 要:我们的教学提倡“绿色课堂”,所谓“绿色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天性、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自由、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富有人文气息,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的一种教学环境。可见“绿色课堂”就应该是“顺应孩童的天性,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否主动热情地参与课堂活动,关系到教学的成败。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融洽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应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设置悬念; 融洽关系; 组织活动; 应用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95-002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幼儿园和低年级往往学得很有滋味,掌握知识也不怎么费力,而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数学却越来越困难。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方面是数学内容的抽象,使数学变得难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
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它是环境的产物,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气氛所感染。我们所提倡的“绿色课堂”就应该是“顺应孩童的天性,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否主动热情地参与课堂活动,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情感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一个人处于快乐、轻松、兴奋状态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水平,最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动能。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有关事务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就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挖掘课程资源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巧妙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秘密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悬念”,来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二、融洽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关系好,教与学双方就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喜欢上他所教的学科,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平时,我们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从心底真心赏识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亲和、互助、乐动”的生活化人际情境中学习,课堂中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尴尬难堪。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课堂提问时,简单的问题可以请一些学习稍有困难的孩子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答错了可以鼓励他:“再动脑筋想一想,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出来”,或者“你的思路是对的,离正确答案差一点点,再想想”等,这样耐心解释,细心指导,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乐于动脑,敢于发言,消除学习上的自卑感和恐惧感,增强他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再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做竞赛练习,争当“今日冠军”。具体做法是:教师指定竞赛题目,限定时间,前10名做好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姓名分别写在黑板上,按做完题的先后顺序标上名次,然后开始检查自己所做的题目是否正确。对全做对的学生,老师予以表扬,并称其为“今日冠军”;对没有全做对的学生,则擦去其姓名,鼓励下次再努力。教师用这样的方法,督促学生多检查,在提高学生做题速度的同时,也提高其做题的准确性。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将数学课堂变成了竞赛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还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勇敢发言,大胆创新。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鼓励,从而喜欢老师信任老师到喜欢学习数学,同时自然而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保持下去。
三、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与活动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开展操作活动,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提供了大量丰富典型的学具,让学生尝试着求这些圆的周长,很多学生发现用“滚动法”和“测绳法”可以测求周长时,显得很满足。但当用这两种方法测量软布做的圆的周长、黑板上画的圆的周长时,发现不方便,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思考,此时引导学生进入新一轮的探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整堂课波澜迭起,每个学生都积极尝试,积极参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经历了一次人们探索周长公式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为了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合作、深入探究得出圆柱体侧面积的求法,在课前10分钟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笔筒进行小组实验,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怎样的操作可以将笔筒的侧面积求出来。用这样的形式学习,既让同学们的思维有了方向性和指向性,又将悬疑留给了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同学们通过用纸片将笔筒的圆柱侧面围绕一圈,然后把纸片展开铺平成如图的长方形,那么侧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通过观察可知,长方形的一边长为圆柱体的高,另一边长为圆柱体底面圆的周长,则: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S侧=2πrh。
四、应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能变抽象为具体,边静态为动态,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兴趣化。这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演示更清晰、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准备。量角和画角时,动态地显示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变换不同的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较好突破了量角画角这一教学难点,同时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再如教学《比例尺》时,我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一边出示一幅幅图片一边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的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的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运用到比例尺的有关知识。你看,数学知识不仅奥妙无穷,而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的作用可真大!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了小课堂,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视听情境。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境界,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良好的教学情境还可以使学生在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引起学习兴趣,从而去主动探究新知识。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不失时机地、科学地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爱学、乐学,而且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