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琪忠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生活即教育”理念影响甚广。新课程标准也是与其一脉相承的,意图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本文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和教会学生体验生活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把生活融入语文教学,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体验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91-00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只有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一、有情有趣——识字教学的“生活化”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要多识字,尽快地进入阅读阶段。如何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横、撇、竖、捺中学得有情有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词串识字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尽量让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
如教学《菜园里》这一课,一堂利用情境,借助实物认识“萝”、“卜”、“豆角”、“菜”等14个汉字的识字课。课上,老师的讲桌成了蔬菜摊。农村小朋友对这些蔬菜最熟悉不过了。老师问:这些蔬菜长什么样?它们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种蔬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蔬菜,再交流汇报。这就是一年级的识字课,鲜活、灵活,没有了桌椅的约束,没有了正襟危坐,没有了教师板着面孔上课,孩子们活动在自由的时空里,飞扬着自主学习的激情,享受着自我表现的喜悦。
二、开放而富有活力——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具体生动、引发联想的情境,设计双向互动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吐真言、抒真情”。
任凭老师怎么讲,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感受。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井水这些特点呢?我设计了“拍广告”、“编广告词”为场景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表现井水“很甜很甜”这一特点时,有一组学生是这样表演的:一个学生蹲下来当井沿,另外三个学生演过路人。一个远足干渴的过路人发现了这口井,惊喜地喊道:“啊,井,还有水呢!”于是弯下腰准备喝井里的水。另两个过路人“闻风”一拥而上,三人你争我抢,各不相让。学生的表演显然是为了突出井水的“甜”,但表现的方式有些欠妥。这时,我对他们说:“孩子们,井水虽甜,但人情更重要啊!你们能不能改编后再来表演一次?”第二次的表演就显得非常文明,一个学生说:“井水真甜啊,请你喝一碗尝尝!”然后两人各捧起碗来“一饮而尽”,再把碗一举说:“真甜啊!”台下响起了一阵掌声。表演后的采访更让我感到惊喜,我问:“你们喝井水时有什么感觉?”一生答:“甜!”另一学生又补充说:“很甜很甜!”我本来没打算再问,因为已经“很甜很甜”了,不可能再有比这更好的赞美了。没想到第三个学生赶紧走到我跟前说:“老师,喝井水的时候我感觉到人情更甜!”我真的被他们打动了,笑着说:“你还喝出了人情味!”其实,学生读一篇文章的感受,不也正如品尝井水一样,各自都能品出不尽相同的结果吗?“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也应注重价值取向。”
三、找寻生命的绿洲——习作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倡导生活中有什么就记什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录下什么,生活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要求学生的习作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学生的习作也是随感而发、随事而记,而不是将习作训练机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课上。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系列活动,如“亲情行动”,让学生每周计划为长辈做一件增进情感的事情,给奶奶敲背、陪爷爷聊天、帮妈妈整理房间……再如“感悟秋天”,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悟秋天……通过这些系列活动,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每当我欣赏着学生的系列习作,就被那浓浓烈烈的生活气息、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天真烂漫的灵性飞扬所感动,这样的习作训练才真正练到学生的心窝里。
四、沟通课堂内外——课外实践的“生活化”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在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叶,自己动手把落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且在图案旁写几句话。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拼成了小鸟在树林里玩耍,还在旁边写着:“树林是小鸟的家,让我们每人多栽一棵树,让小鸟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鱼在池塘里游,旁边写着:“小金鱼,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学游泳吗?”……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千方法万方法,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