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艳萍
教师希望每个学生的思维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愿望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高中语文拓展阅读在开阔思维中有什么作用,这是我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我在《祝福》教学中,做了些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原生态呈现备课的思路和上课的轨迹:
传统的《祝福》教学,历来认为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教参也采用了这种说法。我仔细阅读原著后,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祥林嫂的丈夫如果不病死,儿子阿毛如果不被狼叼走,她都有活下来的可能。大量阅读同类题材的悲剧后,我又关注到一个问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禁锢着每一个女性,而茫茫人海中,子死夫亡,被婆家所卖所典的又何止祥林嫂一个?可是为什么有的能坚韧地活着,有的却如祥林嫂般地死去?这又让我意识到自身的性格、心理和能力也是造成他们命运差异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
那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成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想到用拓展阅读——叶圣陶的《这也是个人》。我在课前给每人印发了此文,要求学生把主人公的命运和祥林嫂做比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以“谁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为题展开争鸣。
师: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请同学们亮出自己的观点。
生1: 我认为鲁四老爷等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鲁四老爷看见祥林嫂就皱眉,还骂她是“谬种”;祥林嫂的婆婆强行卖掉她;柳妈用地狱来恐吓她;四婶不让她拿祭祀器皿;“我”对祥林嫂询问地狱的含糊回答,使她坚定了死的决心。所以祥林嫂的死,这些人都脱不了干系。
生2 :刚才的观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认为鲁四老爷等对祥林嫂的死可不负责任。鲁四老爷只是不喜欢祥林嫂,纯属个人好恶;祥林嫂的婆婆只是家穷,贪财;柳妈是真的想帮她;四婶不让她拿器皿,是老爷吩咐的;“我”只是同情她,不想增添末路人的烦恼。
生3 :我认为鲁镇上的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鲁四老爷虽然没有直接用刀去杀祥林嫂,但他的言行在客观上造成了对祥林嫂的伤害。同情她的四婶、柳妈虽然主观上没有恶意,但客观上致其精神崩溃,杀了人而不自觉、不见血,可见,封建礼教就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师:精彩!你们的观点和大作家丁玲的看法基本一致。
师:如果祥林嫂的两个丈夫不死、儿子不死,她有无活下来的可能?
生4 :有,如果贺老六不死,祥林嫂肯定生活得很幸福,如果儿子不死,她可以守着儿子过下去。
师:但是丈夫病死了,儿子被狼叼走,这是一种什么力量的摧残?
生5:自然力量!
师:自然力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它的摧残下,祥林嫂是非死不可了!
师:那让我们重新审视丁玲的解读,看是否存在着些微的瑕疵。
生6:应该在结尾加一句“老天爷也是不让她活,她非死不可的了!”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禁锢着每一个女性,子死夫亡,被婆家所卖所典的又何止祥林嫂一个?如叶圣陶《这也是个人》中的“伊”,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可为什么有的能坚韧地活着,有的却如祥林嫂般惨别人世?
师:《这也是个人》中的主人公“伊”的遭遇和祥林嫂相似吗?
生7:相似,也是夫死子亡,被婆家所卖,甚至还有家庭暴力。
师: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8:人的性格、心理有差异。
师:祥林嫂的心理怎样?
生1:强烈的负罪感。她觉得自己再嫁未守节,是有罪之人。阿毛的死,她认为自己有责任,天天自责。
生2:巨大的恐惧感。柳妈说她在阴间会被锯成两半,被两个男人抢,她很恐惧。
生3: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不坚强。
师:我插一句。祥林嫂的性格是一直不坚强吗?
生4:在阿毛死前是坚强的,阿毛死后,她的精神支柱倒了,就不再坚强了,消极了,绝望了。
师:可见祥林嫂的悲剧和自身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有关。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5:祥林嫂也要为自己的死负一定责任。
师:太棒了,同学们!你们已经成功地颠覆了传统教材的解读,创造性地解读了祥林嫂悲剧成因。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生6:祥林嫂的死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包括封建礼教的迫害、自然力量的摧残,内因有自身的性格、心理因素等。
师:为你们的底气和勇气鼓掌!(热烈的掌声……)
此环节促使学生思考自身的性格、心理对命运的影响。多角度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成因,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意识到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原因,而且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和祥林嫂自身性格也不可忽视,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由于事先进行了拓展阅读,这样为多角度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成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奠定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是一句口号,恰到好处地拓展阅读能帮助我们达成心愿。
(作者单位:高安市高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