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2024-07-13 13:30:57李海燕
求知导刊 2024年12期
关键词:小说阅读封建礼教祝福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掌握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要领,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然而,当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依旧进行语文知识或者概念的简单传递,忽视学生对语文知识、概念内涵的理解,导致学生标签化理解的现象比较严重。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文《祝福》,围绕“祥林嫂死因——封建礼教”这个主问题开展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真实语文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祝福》;封建礼教;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海燕(1983—),女,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一中。

孙绍振先生在《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祝福〉解读》里曾经这样说:“要把问题讲清楚,不能从什么是封建礼教的概念、定义讲起,而应该从文本,从情节中分析出来。请允许我从祥林嫂死了以后各方面的反应讲起。”[1]但是,实际教学中却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力图把文章所涉及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甚至会提出与文本理解毫无关系的问题,最终让不少学生在语文学习结束之后依旧不知所云。例如,有教师在教学《祝福》的时候让学生讨论:祥林嫂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有关证据是什么?这些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小说的语言表达,不需要学生思考,也不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如此教学,把小说阅读教学变成信息筛选,是典型的非文学性的文本阅读教学。又如,对于这篇经典小说的主旨,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模式化地进行灌输——“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就学会了贴标签,张口封建礼教,闭口封建礼教。但是,“封建礼教”究竟是什么?“封建礼教”是怎么把祥林嫂“吃”了的?教师没有讲明白,学生也无法深刻理解。当然,这肯定不是语文教学应该有的状态,也不是学生应该有的语文学习态度。

关于小说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教的内容有很多。高中阶段的小说阅读教学如果还停留在“三要素”上,估计很难达成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教师需要从教材中的小说文本出发,立足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围绕相应的核心问题,设计适当的学习环节,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把握每篇小说的关键内容、核心思想[2]。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为例。在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不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带领学生从“‘封建礼教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发,依据文本有理有据地做出透彻分析,以此优化这篇经典小说的教学路径。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胡乱贴标签,接受一些无关痛痒的空洞说教。

一、明确“封建礼教”内涵,奠定小说阅读教学“主问题”

《祝福》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教师要围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进行教学。该单元所选的类型多样的优秀的古今中外小说,凸显了作家对社会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蕴藏着对旧世界与丑恶事物的批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要紧扣学习任务群,也要贯穿对人文主题的设计。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祝福》这篇小说体现了鲁迅“为人生”的创作宗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味作品的语言表达,学会概括情节并结合社会环境描写思考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以此提升学生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对于这篇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高中生理解起来并没有特别大的困难。但是对小说的主旨,即“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方面,学生则难以准确理解,甚至部分教师都不一定能够准确说出[3]。因此,教师有必要理清“封建礼教”的内涵。

一般来说,封建礼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概念:“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四权”。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四德”,是指“德、言、容、功”,就是说作为女子,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第二是“言”,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第三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第四是“功”,即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三纲”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都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准则。“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所谓“四权”指的是政权、族权、神权、夫权[4]。

可以说,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封建礼教”的内容。在大致知道“封建礼教”的内涵之后,学生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文本核心思想解读奠定了相应的基础。通过阅读小说,学生可以从文本中搜寻到“封建礼教”的影子,或者说“封建礼教”就相对具体和形象一些,从而在分析祥林嫂死因的时候也应该会相对容易一些。

二、依托学习“主问题”,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小说主旨

从某种程度上说,问题的层次,就是学生对小说的思考深度。小说的作者既想让读者知道其创作意图,但又不会轻易地让读者找到,因此经常将意图掩盖起来,同时又留下蛛丝马迹。关于鲁迅经典作品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过“宽度”上的尝试,即选取鲁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小说与学生共读共赏,但遗憾的是难以深入;也有过“深度”上的探索,即将重点篇目做深度引导与解读,但最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是在这种纠结中,对《祝福》的教学,笔者决定再大胆做出新的尝试,于是有了关于“主问题”设计的构想。在带领学生全面把握文章背景、内容,深入研读文章语言,领悟作者的意旨后,笔者尝试根据小说的主旨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基于课前笔者对“封建礼教”特别是“四权”的介绍,分析讨论“封建礼教吃人”的结果,最终把握这篇小说的思想主旨[5]。

首先,夫权让祥林嫂失去反抗意识。无论是“三纲五常”还是“三从四德”,都对“夫权”做出了明确规定,“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为妻纲”都要求妻子必须对丈夫“从一而终”,即使丈夫死了也要为他守寡并且把儿子养大成人。文中的祥林嫂就是这样的典型。她没有名字,只是以丈夫的名字来定义自己的名字;她没有自由,第一任丈夫死了,她也不能改嫁,必须为丈夫守寡,除非婆婆同意给她再找一个丈夫。哪怕是被婆婆卖到贺家山,成了贺老六的妻子之后,她依旧没有自由。即使贺老六患风寒死了,她也要为丈夫守节,为丈夫把儿子阿毛抚养成人,因为“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已经深入封建社会女性的骨髓,哪怕是祥林嫂这样有点反抗意识的女性。因此,在阿毛被狼吃了之后,她不厌其烦地跟人说“我真傻,真的……”可见,夫权是多么吓人。

其次,族权剥夺了祥林嫂的自由。族权在文章里看似不怎么明显,但是细细搜寻,不难发现还是有的,主要体现在祥林嫂第一任丈夫的母亲,即她的婆婆对她的控制与处置。在第一任丈夫死了之后,按理说她应该要为丈夫守节,但就是这样一个天经地义的想法,她自己也不能做主,她要听从于她的婆婆,因为婆婆也代表着夫权这一方,即族权。族权让她失去自由,甚至可以把她卖了或者是让她改嫁。不过,祥林嫂不想改嫁,所以她逃了出来,到鲁镇上的鲁四老爷家做工,本来以为安全了,而且“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但是,突然有一天,她看到夫家的堂伯,感觉大事不妙,之后没有过多少天,就应验了,她就被婆婆家抢了回去,卖到了贺家坳,嫁给了贺老六。她自己肯定不愿意,否则怎么会那样大闹呢?那个时候,她心里想的应该是为第一个丈夫守节。但是,一切都晚了,因为这是她的婆婆早就谋划好的,即使是鲁四老爷这样有势力、有地位的人也没有办法阻止。在她被抢走之后,鲁四老爷说的“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就是最好的证明。可见,族权在封建社会的钳制力是多么强大。

再次,神权控制了祥林嫂的思想。神权可能更应该放在封建迷信的范畴。比如,人们认为世间存在神仙和妖魔鬼怪,或相信生物具有超乎自然的“灵魂”或精灵,或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每年要定期祭拜,以求风调雨顺;出现了旱灾或涝灾,便是得罪了天神、龙王爷,使之发怒,是对人们的一种惩罚等。而人们从事迷信活动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祈求消灾降福,企图以求神拜佛、烧香叩头、驱魔赶鬼等方式,来为自己、为亲人消灾解难,化凶为吉,带来福运;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心理安慰,有些人企图通过迷信活动来弥补一些无法挽回的过失,求得心灵上的慰藉,比如通过做道场、请法师来对死者进行悼念,追悔对死者生前的照顾不周。

鲁镇上的“祝福”仪式,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极秘密似的切切的”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柳妈教唆祥林嫂去“捐门槛”,鲁四老爷在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做工之后对四婶的嘱咐,四婶在听了嘱咐之后的异常言行,无一不在向读者说明,封建迷信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成了当时人们信奉的一种准则,就连深受其害的“祥林嫂们”也不觉得这些东西是子虚乌有、无稽之谈。

封建迷信思想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而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很难做到像封建迷信规定的那样,因此,人们就越是希望通过一些所谓的仪式或者行动来减轻自己身上的罪孽,获得心理的安慰。但是这些做法又不被鲁四老爷这样的人接受,因为“祝福”仪式是不允许祥林嫂这样败坏风俗的女人参与的。这样一来,祥林嫂最终只有死路一条,连“神”也不帮助她,甚至连“我”这样读过书的人,在“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的事情上也只是含糊其辞“说不清”。总之,神都不眷顾的祥林嫂走向死亡是一种必然。

最后,政权置祥林嫂于死地。提及政权,就不得不说到鲁四老爷。在这篇文章里,可以说,他就是政权的代表,而且是唯一代表。文章里涉及他的文字不多,但是处处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鲁四老爷就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幕后黑手。首先,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无论是从对新党的态度还是书房的陈设,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披着狼皮的羊”,他对祥林嫂的言行(主要是言语)更说明他的封建思想是多么顽固不化、害人不浅。当祥林嫂第一次来应聘的时候,他就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他没有说话。当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在河边的遭遇之后,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在他看来,逃出来的肯定是有问题的。当祥林嫂被婆婆掳走之后,鲁四老爷吞吞吐吐说了几个字:“可恶!然而……”从这几句没有说完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真的做到了“非礼勿言”。在祥林嫂第二次来应聘的时候,鲁四老爷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祥林嫂败坏风俗,她沾手的饭菜,祖宗是不吃的。”可以说,他哪怕就是不说一句话,也可以置祥林嫂于死地,因为在这个镇子上他才是“主人”。由此不难发现,封建政权正是利用前面“三权”正当地实施了对无数“祥林嫂”的摧残与损害,而“祥林嫂们”即使想反抗,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综上所述,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祥林嫂们”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封建礼教决定了她们的人生命运。她们没有幸福的婚姻,被当作商品卖来卖去,这些几乎是夫权和族权在作祟[6]。钳制“祥林嫂们”命运的神权,不仅不被她们所反对,反而被她们所认可。祥林嫂的“从而一终”,改嫁时的“大闹”,以及柳妈、四婶等思想上的陈规陋习,都说明了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甚至“吃人”的本质。

三、总结

总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小说都有着深刻的主题。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运用“主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分析小说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同时,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除了文本体例,学生的学情也是我们要充分考虑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是为了教而教,就成了灌输概念式的贴标签了[7]。因此,在开展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妨多站在小说与学生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提升小说阅读教学的质量,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孙绍振.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祝福》解读[J].语文学习,2008(10):5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程然.“礼教”是什么?:兼谈祥林嫂如何成为“礼教”之牺牲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1):38-39.

刘立夫,李玲.“三纲五常”中的精华与糟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129-133.

余树财.矛盾冲突分析:提升小说阅读理解力的关键一环:以《祝福》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8(10):38-40.

孙云云.从《祝福》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33-35.

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9):4-7.

猜你喜欢
小说阅读封建礼教祝福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13:20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探讨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1:55:13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11:42:47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44:51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成才之路(2016年24期)2016-09-22 16:26:43
小说教学,将对比策略贯穿始终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中学语文(2016年27期)2016-02-18 06: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