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在探讨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探索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旨在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达到学为所用、以文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作者简介:高信文(1998—),女,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教学理念影响的不断扩大,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魅力,聚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如何重塑作为重点与难点的文言文教学,改变文言文教学“繁、难、闷”的现状,是推动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背景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便体现出极大的优势。教师将“生活教育”理论融于文言文教学之中,将眼前熟悉的现实生活与遥远陌生的文言文联系起来,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灵活勾连,启发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收获与运用新知。在生活化的文言文教学之下,学生能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善于体悟,达到学为所用、以文育人的效果。
本文在分析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的基础上,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言文的课堂实践为切入点,探究文言文课堂中“生活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为提升文言文教学实效提供新的思路。
一、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
将“生活教育”理论融入文言文课堂,既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实需要,也是该理论与时俱进的体现,对打造高质量、强活力、多趣味、深哲理的课堂,具有极为显著的价值。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实需要
文言文是我国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夺目的一笔。学习文言文是了解古代历史的方式,也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文化的责任,意义深远。2017年出版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约占所有选篇的一半,文言文选篇较以往也有大幅增加。可见,文言文教学已被摆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教育工作者无疑要在这上面倾注更多的精力。
然而,由于文言文使用的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学生难以理解文本;时代背景、社会制度、民俗风貌、人生经历的不同,使学生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文言文在句式结构、言语表达等方面与现代白话文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也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学习中逐渐丧失兴趣。教师将“生活教育”理论融合到文言文教学中,使教学立足于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创设直观、多样的形象和情境,能有效减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陌生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化抽象为具体,让文言文中晦涩的知识内容变得生动、立体,让学生在多元的生活化情境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新知、发挥想象、体验情感、收获感悟、提升思维。这对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来说,无疑是最优解。
(二)“生活教育”理论特点的契合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融合了中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作为联系文言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关键纽带,“生活教育”理论对学生高效学习、学以致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文言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隔阂,将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一方面,将生活作为教学的素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难懂的文言知识。学生可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梳理文言文脉络,借助现代汉语保留的文言词汇和具体语境来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依托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态度去解读古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在灵活运用中展现其真正价值。学生要积累文言文中的千古名句、名人事例、哲理故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通过文言文中对社会风俗与自然景观的描写了解中国地理、历史与文化并培养审美情趣,探究文言文字里行间体现的人文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更好地促进自身审美素养的提升与发展。“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让文言文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记忆,得以焕发生机。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为了将“生活教育”理论更好地融入文言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与反思,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总结与反馈,综合评估文言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效果,并在对比与思考中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与策略。基于此,笔者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为例,具体分析“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策略与效果。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人类的学习不能离开生活而存在[2]。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通过创设角色扮演、游戏闯关、地图模拟、媒体再现、展览参观等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给予学生沉浸式体验。依据文本重难点,教师还可以设计大小情境嵌套,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正,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别出心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既避免了由于串讲造成的割裂感,使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又解决了文言文枯燥乏味的问题,使学生乐在其中。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兼顾了趣味性和知识性两大特点,在尊重学生兴趣、主体地位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逼真、生动、多元的情境中思考,在新奇、有趣的角色体验中发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略古代汉语与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活板》的教学为例。笔者从文章的第三段“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切入,创设情境:请帮助毕昇撰写活字印刷术的传家秘籍。在这样新奇的情境下被“委以重任”,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笔者围绕传家秘籍分别设置如下板块。①秘密材料:活字印刷术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它们各有什么妙用?②操作步骤:如何保证印刷的有效性?③高能员工:什么样的人能胜任这份工作?每个板块的问题既环环相扣,又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形式新颖且一线贯穿,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板块①“秘密材料”一项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文本进行定位,圈点勾画胶泥、铁板、松脂、纸灰、平板、刻刀等物品,再结合上下文说出其用处。板块②“操作步骤”是板块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结合板块①中的材料顺序从课文中找出介绍每一种材料用法的相关语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与同学合作,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来进行概括,这对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很有益处。板块③“高能员工”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学生根据上下文以及提示,结合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展开联想,驱动探究。从“薄如钱唇”“旋刻之”可得出员工需要有高超的刻字技术;从“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可得出员工应该熟练掌握韵部;从“活字印刷术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改良创新的”可得出员工最好具有雕版印刷的经验……这里的问题情境允许有多样的、个性化的回答,学生可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去解决问题,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问题设置指向生活
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张力,是否指向明确也是判断课堂是否有效、精彩的标准之一。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避免出现“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应立足于文言文所传递的精神态度和思想内涵,更多地以问题为导向去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文言文对自身的意义,达到以文育人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践体验,联系新闻热点和社会话题,能够使文言文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现实生活共振,帮助学生融贯古今,引起学生的共鸣。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的教学为例。“劝”和“学”是探究本文价值的两个出发点,“劝”凸显了孙权的劝告艺术,“学”则突出开卷有益的道理。为了使学生感悟经典文言文的现实意义,笔者联系学生生活,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规劝别人时,怎样说话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结合自身的情况,谈谈今后你将如何进行学习?”这样的提问从现实生活出发,使学生有意识地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践勾连起来,进行深入思考。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说出“规劝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温和中不失严厉”“最好能够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规劝要注意场合和时机,考虑听者的感受”“规劝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价值取向,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等答案。针对第二个问题,通过前面部分的学习,学生在明白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也能水到渠成地说出“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学习要持之以恒,勤奋努力,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内容”“作为学生,无论何时都要做到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和坚持学习”等答案。将问题的设置指向生活,不再流于形式,既能使冰冷的文字变得温暖、具体、鲜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保证课文解读的深度与质量,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所传递的价值内涵,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三)素材积累服务生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承载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包含着深刻而又多样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文言文所凸显的人物的思想品质、作者的道德追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都能促使学生遵守道德准则,不断完善自我道德修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文言文教学肩负着教育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唤醒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重任。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的教学为例。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彰显了中华文化中最为正道的君子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刘禹锡的“君子之德”和“大雅之行”,既是本文核心思想教学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德行与传承文化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抓住关键词,体会三重境界”的教学环节来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涵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抓住“绿”与“青”,可见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简单别致,这是“君子之德”的第一重境界:不追求外在形式的华美,俭以养德。其次,抓住“鸿儒”与“白丁”,从交友上能够看出刘禹锡乐于和博学之士谈笑切磋、增长才德,而不和才识不逮之人来往的人生态度,这是“君子之德”的第二重境界: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以期提升自我的文化学识和道德修养。最后,抓住“素琴”与“金经”,琴原本就是一种修正、规范自身的乐器,“素”又强调琴的朴素无装饰,抚琴载歌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明志静心的过程;“金经”指的是佛道经籍,读经的过程就是调心静心的过程,明理增慧、明心见性,这就可以看出“君子之德”的第三重境界:寻求内在的宁静丰润,涵养德性,来达到充盈、自由、脱俗的精神境界。这使学生从对文言文关键词的品读、探究、体悟,上升到分析文言文的精神内核,明白了刘禹锡的精神品质对于个人成长的思想标杆式的作用,认识到了“君子之德”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将“君子之德”与“大雅之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其新的表现,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其注入时代特色,丰富其内涵。学生通过品读,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与灵魂对话,切实体会文言文的内蕴美与人格美,以此陶冶性情、塑造品行、完善人格,从而更好地学习、生活、做人。
三、总结
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文言文教学“繁、难、闷”的现状,不断提升课堂魅力,促进文言文教学减负、提质、增效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与关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对于文言文深度教学的推进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将“生活教育”理论引入文言文教学之中,合理开发利用文言文的课程资源,依据文言文特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设置新颖明确的问题、积累丰富深刻的素材,能为文言文课堂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诗意栖息。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索“生活教育”理论在文言文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多元化运用,挖掘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7.
莫雷,张卫.学习心理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