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威
摘 要: 高中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本文针对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差异和衔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 差异 衔接
升入高中后,学生往往感觉物理特别难学。究其原因,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知识跨度很大,给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造成学习成绩的严重分化。因此,如何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是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差异
(一)教学内容方面。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初中物理课本中比较重视物理现象,且探讨的现象(或过程)较简单,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物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高中物理虽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磁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重视物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内容难度较小,趣味性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加强,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近几年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中考试题避开偏、难、繁,以应用为主,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功能等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反而使高、初中之间的衔接更困难。
(二)教学方法方面。初中阶段,教学内容要求较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传授的指导性,课堂教学密度小,进度慢,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少,学生大多接受学习。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对知识的要求较高,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中物理习题类型更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多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要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
(三)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学具有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这些知识有时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运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
二、如何做好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一)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在不同阶段重复呈现教学内容,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思维能力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要讲授物理规律,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总之,要做好初高中的物理衔接,除了上面谈到的几个问题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共同配合,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师生互动共学,这样便能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