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2013-04-29 23:58郑静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二语习得句法

摘 要: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面影响,即母语负迁移现象,具体体现在语音、词义及句法三个方面,最后提出了造成负迁移的原因及规避方法,强调了学习英语思维与文化的重要性。读者能通过本文充分了解母语负迁移现象,包括负迁移的具体表现与应对方案,从中获得一定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 母语负迁移 语音 词义 句法

1.引言

二语习得过程中经常出现语言迁移现象。Strapp认为,学习任何一门语言,必然会犯错误,语言迁移是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1]。Selinker曾在著作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里强调,学习者在构建二语体系过程中,语言迁移发挥着关键作用[2]。据Odlin回忆,20世纪80年代期间,学术界普遍认可迁移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3]。

二语习得过程中,倘若照搬母语的语音、词义、句法及文化知识,则称为语言迁移现象。迁移主要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母语与二语结构相似时,照搬母语会带来正迁移。反之,则出现母语干扰或负迁移现象,具体表现为中式英语。比如,不少英语学习者不乏词汇和语法知识,却无法输出地道的英语,这正是母语的强干扰造成的。Ellis指出,母语与目标语的种种差异,会造成二语习得的重重困难[4]。正如Lado所言,学生初次接触二语,会发现某些规则容易掌握,某些结构极其复杂。其实,正是正迁移带来了便利,负迁移导致学习困难[5]。

本文将从语音、词义及句法角度,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的差异,进而展现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2.母语负迁移

2.1 语音迁移

汉英语音体系相差甚远,几乎没有相同的音素。尽管某些音素有一定相似性,发音位置却大相径庭。学习英语发音时,许多中国学生照搬母语的发音方式。譬如答谢语“Thank you”,正确的发音是[θ?? k j u: ]。由于汉语拼音无齿音[θ],也无元音[?],学生会借助声母[s]和韵母[a]发出[sangkju:]。然而,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的发音有很大差异,若照搬母语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另外,音节结构的差异也会导致负迁移[6]。第一,汉语没有辅音群,每两个辅音之间必定有一个元音。学生遇到英文辅音群时,会在两个辅音中间加一个元音。例如,学生把clean [kli:n]和couple [k?pl]分别发成[k(?)li:n]和[k?p(?)l]。第二,英语发音以辅音结尾,汉语拼音除了[n]和[ng]都以元音结尾,学生读英文单词时会在末尾加上一个元音,比如将cake [keik]发成[keik(?)],尾音处加上了[?]。

第三,英语音标[l]会放在辅音前,可是汉语没有这一规则。学生遇到英文辅音前的[l],要么没发出这个音,要么发音不准。第四,很少学生能准确发出[tn]和[dn]这样的鼻腔爆破音,会在中间加入元音[?],比如student [stju:dnt]读成了[stju:d(?)nt]。

此外,英汉语流的差异也会造成负迁移。英语发音以音素为单位,语流中的音素会受到周围音素的影响而发生音变,形成连读、同化或弱读现象。汉语却无这样的规则,每个发音单位是独立存在的,不会相互影响。这正是学生对英语连读感到困难的原因。

2.2 词义迁移

中英词义差异是产生负迁移的另一大因素。词素是交流的基本单位,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信仰、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7]。中英两门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中英两国也有不同的经济、历史、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英语词汇的涵义、外延与汉语相差甚远。

英汉词汇很难找到一个对等词[8]。以亲属关系为例,英语词汇“cousin”可以对应汉语多个词汇,包括堂兄弟姐妹;另外,汉语“妯娌”一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再如“heavy”一词可以表示“重的”,学生用英语表达“重箱子”时,很快能说出“heavy box”。可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会用“big rain”和“busy traffic”分别表示“大雨”和“繁忙交通”。事实上,“heavy”有“大的”、“繁忙的”涵义,正确的表达应该是,“heavy rain”和“heavy traffic”。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Chinese student: Is your husband an intellectual, too?

English speaker: Eh, well…no, he is an engineer.

例子中,学生以为“intellectual”是“知识分子”的意思,包含工程师。而英国人对“intellectual”的理解为书呆子,所以他回答时犹豫了,毕竟“engineer”不是书呆子。

2.3 句法迁移

英汉句法的差异是引起负迁移的另一大原因。以下是两个汉译英的例子,充分展现了句法层面的负迁移现象。

Example 1:

Chinese version: 泸沽湖面积50平方公里

English version: LuGu Lake covers area of 50 kilometers.

Example 2:

Chinese version: 旅游箱包

English version: tourist case & bag [9]

以上英文翻译都出现了句法错误。第一个例子里,“area”前缺了一个冠词。由于汉语没有冠词的概念,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第二个例子里,“case”和“bag”都应该用复数形式。英语用后缀“s”或“es”表示名词的复数概念,汉语却没有这样的规则。这也是为什么刚入门的学生说出“We are student”这样的句子。以下是英汉句法差异的具体体现:

第一,汉语为综合型语言,而英语为分析型语言,会有单词的屈折变化,包括动词的变位现象。例如,主语是“I”,时态为一般现在时,谓语动词是“am”,同样的主语换成一般过去时,谓语动词会变成“was”。如果主语的人称和数发生了变化,谓语动词也会发生改变。而汉语无此规定,同样的例子,不论主语的人称、数、时态如何变化,谓语动词都用“是”来体现。

第二,汉语句子与句子之间通常是并列关系,而英语却是从属关系。比如,汉语句子间通常没有连词连接,英语却恰恰相反,结构非常严密,必须使用连词表现句子的语法意义及逻辑意义。下面一个汉英对照可以体现这一点。

你不去,我也不去。If you dont go, I wont go either.

例子里,汉语是两个并列的短句,没有任何连词,而英语却有连词“if”连接。许多学生在处理这个汉翻英时,照搬汉语句法,写出了两个没有连词引导的句子。再如,学生会写出多个英文句子,用逗号隔开,没有任何连词连接,这正是句法负迁移造成的。

第三,汉语句子主语通常是有灵的,英语却可以是无灵的。汉语更加主观,遵循“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样的结构;而英语相对客观,体现的是“什么事发生到什么人身上[10]。譬如:

在最后一刻我失去了勇气。At the last moment, my courage failed me.[11]

例子里,汉语用的是有灵主语“我”,英语却是一个无灵主语“courage”,搭配了一个有灵动作“fail”。受汉语句法干扰,学生会说出“I lose my courage”这样的句子,而不是“My courage failed me”。

第四,汉语是动态的,英语相对静态,所以汉语有更多动词而英有更多名词。以汉语句子“他能吃能睡”为例。学生会把这个句子翻成“He eats and sleeps well”,而不是“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这正是因为中国人喜用动词,而英国人爱用名词造成的。可见,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会造成句法的负迁移现象。

3. 结束语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的必然产物。其中,母语负迁移会给二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从语音、词义及句法三个层面展现了负迁移现象。同时,英汉语言在这三方面的差异是产生负迁移的原因之一。除了这个因素,文化与思维是另外两大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象征与表达。人民的生活方式是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会对一个国家的语言产生影响。许多习语谚语及表达方式都源于传说及日常生活。中国学生只有学好英语文化,才能避免中式英语,才能输出地道的英文。

另外,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语言可以反映人们的世界观与思维模式,反过来思维模式可以影响语言形式。英国人习惯于将整体切割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中国人倾向于把部分合成整体,对整体进行分析[12]。换而言之,两国人民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这必然造成英汉语言的巨大差异。

上述对母语负迁移分析,有助于读者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有效规避母语的干扰。一方面,教学者应加强语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接触地道的英语语音、词义及句法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必须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与文化知识,包括西方文学、习俗、信仰、宗教及生活方式,学会用英语思维思考,输出地道的英文表达。

参考文献:

[1]Strapp, C.M. & Helmic, A.L. Effects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Evidence on Adult Word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2011, (2): 506-532

[2]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 London. Longman, 1992

[3]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5]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6]何扇芬.英汉音节结构对比[J].外语研究.1997,(2):45-50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陈运香.谈母语在英语翻译中的负迁移.上海科技翻译.1997,(3):18-20

[9]Ren, Jun.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09 (1): 25-26

[10]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1]李建华,《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中国英语教学,1997 (2):88-94

[12] 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外国语,2002,(6):1-9

作者简介:郑静(1989.08-),女,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乐平市人,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母语负迁移二语习得句法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职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