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飞
摘 要:语素义和词义是语言中存在的两级语言单位。词义的功能是用来组建句义,而语素义的作用是用来造词,两者虽然在职能上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从意义的角度两者却又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语素义 词义 关系
对于语素义与词义的研究成果较多,以符淮青和周荐为主,这两位先生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符淮青先生主要是从词义生成的角度,看语素义是如何通过组合,融合的方法构成词义。周荐先生主要是从语素意义的类型来解释复合词内部结构的关系,重在语法构词理论的分析。在学习前辈著作时深受启发,将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进行粗浅的分析。
首先对这两个新兴的概念做以了解,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定义为: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在这个投射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于人们的基本的心理,主要是指通过把事物的主要特点和人们的主观联想结合在一起。
例:你怎么笨得象猪一样。
在这句话中,名词“猪”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是:哺乳动物,肉可食,鬃可制刷,皮可制革,粪是很好的肥料。而在人们的印象里“猪”是“笨”的代名词,因此常常在形容一个人不聪明的时候会用“猪”来形容。也就就是将客观事物和主观联想结合在一起的隐喻性手段。
一、 单纯词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
所谓的单纯词就是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为了便于讨论本文的单纯词选取单音节的单纯词,如“天”、“江”等, “天”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义项是:天空;位置在顶部的;一昼夜24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用于计算天数;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季节;天气;天然的,天生的;自然界;迷信的人指自然界的主宰者;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所居住的地方;姓。作为词,“天”的意义是“天空”;“一昼夜24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天气”等,也是语素“天”的意义。单纯词的词义就是语素义。但“天”本身是多义语素,有时必须与其他词语组合才能成为独立运用的新词。“天灾人祸”、“天意、“天籁”、“天灾”、“人定胜天”等中的“天”是不能作为词的。这样,语素义就不一定是词义了。所以,单纯词词义是语素义,语素义不完全全是词义。因为存在多义语素多义词。语素义与单纯词词义并不能完全在数量上对等。
二、合成词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
合成词多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从隐喻的角度选取合成词中的以下三种类型:
1、中心成分是名词,是事物的本身名称,在这个事物的基础上进行修饰性的命名。
例:瀑布、泉眼、菱角
这一类词之所以是隐喻的关系,是由于这些词都是在原有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修饰性的补充或者说明,具有追加的性质。例如“瀑布”本身“瀑”字就有“瀑布”的含义再加上一个感官上或者联想到的“瀑布”的形状,构成“瀑布”这个词,也就是中心词“瀑”的语素义就是这个词的词义,而后添加的成分是补充说明其性状的,可以把这类词看做是补充中的后补类型的。再如,“菱角”本身中心词“菱”就可以称作“菱角”,但是本词却加上一个“角”字对其性状做补充,使得这个词更加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泉眼”“菱角”“月球”“砒霜”“脊柱”等词运用的是同样的道理。
2、中心成分是某种事物,对此事物进行状态上的修饰。
例:雪花、露珠、云海、车流
这一类型的词语的特点是后边的补充成分是对前面事物状态的命名。例如“雪花”是指“空中飘下的雪的形状像花,因此叫做雪花”,“花”指的是“形状像花朵的东西”。而“雪花”的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是有一个中心词还有一个修饰这个中心词状态的的形容词,所以构成这个词的两个语素的结构式是偏正式的。再如,“露珠”指的是“凝聚像珠子似的露水”。“珠”指的是“小的球星的东西”在“露珠”这个词语里“珠”是对“露”的状态的描述,“露”和“珠”的结构是偏正的关系,而“露珠”的词义是“露”的语素义和他的修饰成分“珠”的融合。
3、中心成分是某种物质或材料,对由此种物质或者材料组成的事物的性质的命名。
例如:石笋、煤砖、铁饼、钢筋
这一类型的词的特点主要是用隐喻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或者物质制成的事物的描述,命名。例如,“木马”是“木头制作的运动器械,略像马”。“肉冠”是“鸟类头上长的突起,略像冠”。根据人们的语感,本体是修饰限定成分入“木”,喻体是中心成分,如“马”。
4、在合成词中还有一类比喻义的就是运用转喻的方式,形成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
例:垂青、黑心、骨肉等等。
如“垂青”一例,并不是说两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因为在古代黑眼珠就叫做青眼,对人青眼相看就是表示对人的重视。“垂青”作为重视的意义由此而来。这一类词的特点不是事物的相似性的描述,不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突出事物的“接近”或者“突显”的原则来体现词义和构成词义的语素义的关系。
本文用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对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虽然不够详尽,并且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是认为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在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在词义的研究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继续有所发现。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3]张世禄.词义和字义[A].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