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3-04-29 00:44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罗美苑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高职学生

高维春 谭旭 黄双龙 罗美苑

摘要: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目标、骨干院校建设规划、社会对职业能力新要求的重要保障,而传统的能力评价存在高职特色不明显、评价人员成分单一、评价功能简单、评价指标内涵贫乏等问题,本文从就业市场需求出发,提出了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这一新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新思想, 构建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高职学生能力“多维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新的指标体系成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协调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用人单位招聘用人的风向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导向;评价指标体系;冰山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04-04

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为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因此,本文将以“职业素质”这一崭新视角为导向,从就业市场需求出发,探求与之相适应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构建科学的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

(一)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是能力本位教育目标提出的新任务

基于“职业素质”这一视角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更加符合职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在企业用人标准从技术向技能,进而向素质转向的同时,高职教育也从学科导向转向就业导向下综合能力本位的思想,在这个转向过程中,建立职业素质导向下的学生能力评价,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二)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是骨干院校提出的新规划

高职院校在国家级骨干院校建设方案及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指出“素质导向就业”、“高就业率目标下的学生高素质培养”等目标,在这些目标实现过程中,建立职业素质导向下的学生能力评价,是保证高职骨干院校建设方案得以实现的保障环节。

(三)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是社会对职业能力提出的新时代要求

经济发展带动了职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从根本上改變了社会就业方式。职业结构的变化使得职业变换和岗位流动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流方式,这种流动不仅要求劳动者要有完成现有岗位任务的胜任力,还要有适应岗位迁移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的适应力,培养学生的以职业素质导向的综合能力,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职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当前高职学生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

基于现有的学生能力评价理论研究成果和针对职业能力的市场需求探讨分析,发现传统的学生能力评价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在“职业素质”导向下的能力发展水平,由此导致评价的检查反馈、激励导向作用不明显,并容易得到错误的研究结论。其有待研究和改进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特色不明显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企业实习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学生不可偏废的“两条腿”,而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评价体系大多借鉴于普通本科院校,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应有的“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二)评价人员成分单一

传统评价中,评价人员大多只是授课教师,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而采用学校教师、班级同学、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等各利益相关方相结合的多渠道评价和数据采集,可以更多方位地掌握学生能力,促成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三)评价功能简单

传统的评价通过排名来确定奖励获得者,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团体内部争上游风气的形成,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加剧两极分化,不易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而采用标准参照评价,将收集到的数据与能力标准相对照,对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能力做出判断,而不仅仅是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排名。

(四)评价体系内涵贫乏

传统的评价往往体现为一种“终结性”评定,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评价,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理念相悖,导致评价的监督导向功能产生了偏差。

三、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高职特色下的职业素质导向

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强调评价内容应以就业为导向,强调“重实践、重技能”的内涵,强调综合素质的多元化考量。不仅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相应知识、技能,还包括行业通用能力与就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评价人员成分的多元化

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人员不仅有学校教师,还包括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这样多视角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真实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学校课业测验成绩作为学生能力评价的根本,而形成性评价则以更广的视角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走出校门后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力。职业素质导向下的真实性评价作为两者的结合,不仅倡导从课业知识水平和实习实操成绩评定学生的能力,还要从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角度对高职学生的长远就业情况进行评价,培养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多维立体”的真实性评价。

(四)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随着劳动者就业方式的改变,人们不再从一而终地守在一个职业岗位上,那么也不能把高职教育当成一种现实的“校园式”终结教育,更多的还要培养学生在今后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应具备的可持续就业发展能力,即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

四、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及内涵

(一)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课题组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入手,调研发现,85%的企业担心的不是应聘人員的专业技能水平,而是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基本能力的不足。80%的成功应聘者受聘优势在于显示出来的综合素质、基本能力。企业在关注人才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基本能力。在调研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经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初步设计了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保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监控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彰显社会对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课题组将评价指标体系先后面向相关群体进行了两轮的走访加问卷形式的调查。

为保证问卷填写的质量和有效性,走访对象主要圈定在与高职学生培养和就业利益相关的人员,主要包括企事业用人单位领导及员工,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工作者,高职学生及其家长等。首先,课题组成员向他们详细介绍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与内涵,了解并征求他们对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指导被调查者正确填写问卷。首轮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对首轮走访问卷回收后进行了统计,保留了赞成比例75%以上的指标,去除了反对比例75%以上的指标,对于建议修改的指标进行了修改和调整。通过首轮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意见,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并以此设计出第二轮调查问卷并向原被调查者发放,收回有效问卷141份。通过对次轮问卷的统计整理,保留了赞同率在80%以上的指标,去除了反对率在80%以上的指标,最终构建了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真实性高职学生评价倡导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因此,在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见表1),评价准则包括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三者的内涵及关系如下:

1基础知识评价准则的内涵。知识一般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而对于思维科学知识,由于文科、工科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宜作为指标考量所有类别的学生,没有列入指标体系中。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主要分为三大类: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的保障。

2职业能力评价准则的内涵。职业能力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职业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具体的活动是分不开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职业能力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群的一般关键能力。因此,在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把职业能力分为三个互相支持的层次: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特定职业能力是指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行业通用能力范围要宽于职业特定能力,是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的技能要求。职业核心能力是范围最宽、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所有行业共有的、最基本的技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并且,行业通用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越强,表现出的特定行业能力就越强大。

借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博士提出的冰山模型,来对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予以形象的阐释(见图1)。“特定职业能力”是水面上浮现的高职学生最直接、最外在技能的基准性表征,是指高职学生在所学专业下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行业通用能力”是水面下浅水区尚能容易观察到的不局限于本专业的各种能力表征,体现在高职学生将来能在本行业各岗位上胜任就业工作的通用能力和技能要求;而“职业核心能力”是深藏于深海区不易被观察到的鉴别性综合素质诉求,承载着整个能力体系,体现在高职学生毕业就业后适应各类职业发展的复合能力。环绕整座冰山的海水则可以理解为职场氛围与环境。海水和冰山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即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展示离不开良好的职场氛围,相对过小的企业的职场氛围不易培养高职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相对过大的企业的职场氛围也可能淹没学生的能力,不易展示他们的才能。

3综合素质评价准则的内涵。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环境影响与职业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身体、做事、做人三个层次诠释综合素质评价准则,使该评价准则包括身心素质、从业素质和思想品质(见图2)。其中,身心素质处于层次的基层,代表微观、个体,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业素质处于层次的中层,代表中观、做事,包括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思想品质处于层次的最上层,代表宏观、做人,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法制纪律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4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评价准则的关系。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三者的关系由图3的模型予以解析。第一,关于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基础知识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大量知识的占有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相反,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第二,关于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形成,不仅靠先天遗传获得,更重要的是靠“社会遗传”。通过教育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由自然的存在升华为历史文化的存在,才能具备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占有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第三,关于能力与素质,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由于职业能力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因此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外显形式;综合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

五、结束语

职业素质导向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改革了原有的学生能力评价方法,提供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新思路,建立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的风向标,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协调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引导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 16(1): 4-8.

[2]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肖文芳.高职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4]庞世俊.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9): 17-20.

[5]许宪国,黄三平.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9,(4):6-7.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高职学生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探讨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