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妍
摘要:缄默知识对幼儿在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中有效学习、自主学习具有决定和支撑作用。充分挖掘缄默知识的内涵,对推动浸入式教学中的幼儿英语从“听”到“说”的飞跃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直接经验、有效输入、师幼主体性对话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激活幼儿英语习得过程中的缄默知识体系,旨在探讨学前浸入式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缄默知识;学前浸入式英语教学;直觉经验;有效输入;师幼主体性对话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123-04
一、“缄默知识”和缄默语言知识
1958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波拉尼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又称“隐形知识”)的概念,即“不能系统表述”、“无法言明”的知识。其后,他又提出了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能认知的比我们能表述的多”。
E.Bialystok是最早将“缄默知识”概念引入语言教学的学者之一。她提出的“策略模式”明确区分了明确的语言知识和缄默的语言知识:前者即意识到的语言形式知识,后者指凭直觉而达到的自动化的语言知识。她指出,自动的、不可分析的知识(缄默知识)是通用的一般形式,在这个形式里,我们知道很多东西。
“缄默知识”是学前浸入式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石。首先,缄默知识是幼儿在浸入式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知识主体。在浸入式英语环境中,幼儿通过自然的语言刺激,无意识地感知语感,形成语言能力,而非学习和记忆明确的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语词)。其次,缄默知识是幼儿习得语言的关键机制。乔姆斯基的先天论认为,儿童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即缄默知识),使得儿童在不具备发达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未接受任何官能训练的时候就“自动”地掌握了语言规则,从而促进语言的产生。第三,缄默认知模式是幼儿渡过语言“沉默期”的重要途径。克拉申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当输入到一定程度时,幼儿头脑中会形成潜意识(缄默知识),并利用缄默认知模式、凭借特定情境和实践唤醒大脑中潜在的语言信息,成功习得语言能力,实现语言的输出。该过程恰恰印证了缄默知识的在幼儿语言“沉默期”的先决性作用。
二、“缄默知识”对学前浸入式英语教学的启示〖HS)〗
浸入式英语教学以习得论为理论基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有意识“教”英语的做法,尽可能创设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这一教学模式强调让幼儿感受英语和语言的“自我生成”。在学习过程中,幼儿通过缄默地感受、模仿、自我直觉和理解,逐渐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尽管这些缄默知识是隐性、不明确、不完善的,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但对幼儿在浸入式英语活动中有效学习、自主学习具有决定和支撑作用。从“如何激活幼儿缄默知识体系”这一角度出发看待学前浸入式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建立直觉经验,帮助幼儿积累语言的缄默知识
1.提供直接认知,形成直接英语思维。浸入式英语教育活动是以英语组织的适宜幼儿发展的多内容、多形式的活动,教师用英语引导幼儿认识事物,而不是教英语。因此,当看到一个新事物、引出一个新概念时,教师应出示直观的实物、图片,直接用英语命名“This is……”,或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等直观手段配以直接的英语介绍,将事物和英语联系起来,帮助幼儿建立直接的英语认知模式。相反,以机械重复单词“Book. Book…follow me,Book.”或欲启发地问“What is this?”都是不可取的,前者只是让幼儿刻板地记忆单词,而不是在认识事物,后者无形中会强化幼儿的汉语反应,影响幼儿英语概念的直接建立和英语思维的直接形成。直接认知较自然地达到了英语教学中从“知”到“行”的转变,使幼儿在直观表象的刺激下获得语言的缄默知识,有助于直接的英语反应和英语思维的形成,大大提高了语言的發展速度。
2.创设情景,促进缄默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主动建构知识。缄默知识的情景依附性也启示我们,情景以整体的方式作用于幼儿,幼儿通过对情景的直觉把握和领悟而激活其交际策略,积累了缄默知识,从而准确理解和内化英语语言和运用的规则。因此,在浸入式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最自然、最丰富、最充分、最积极的的语言环境,让情景唤醒幼儿的主动思维,促进幼儿缄默知识的主动建构。首先,借助直观情景,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如对抽象的句子“Just a minute.”有位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Look, whats the time?”她首先出示没有指针的钟面问幼儿,正当幼儿感到纳闷时,老师说:“Oh, sorry. Just a minute.”然后将指针装上。后来放录音带时,她故意倒了几次带子,每倒一次便说:“Oh, sorry. Just a minute.”在真实的语境中,幼儿很快明白了“Just a minute.”的意思。其次,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幼儿有意义的语言习得。教师要把情景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材内容、交际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尽可能自然、仿真、贴近幼儿生活的情景,教师还可以以情景中人物的身份和幼儿展开对话,让幼儿在情景活动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这样,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相同或相似情景时,个体零散的缄默知识就会在实践中不断被强化并自然地积累起来,甚至自主地发挥作用,推动幼儿在一定情景下语言的运用。
(二)提供大量有效输入,丰富幼儿的缄默知识体系
学习语言的前提就是要有足够的输入量,即浸入式英语教学的高浓度原则。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有效呢?克拉申的“输入假设”要求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理解性输入”,即“稍超出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语言教学的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有助于激发与形成尚未存在的心智和技能。
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学前浸入式英语教学中有效输入除了要高浓度外,还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语言材料的最近发展性,即幼儿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要略高于其当前的实际语言水平、状态。二是语言材料的适时性,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语言输入。三是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它要求教师输入的语言准确、地道、规范。
提高英语有效输入有三个途径:
1.提供最近发展性的语言输入。这里的最近发展性语言输入,是一种将促使浸入式教学中的幼儿从“听”到“说”转变的载体,而不是要幼儿能全部理解、掌握的语言信息。那么,如何使这个载体既能被幼儿有效地接收,又能促进其新的语言知识的习得,并向新的语言状态跨越呢?
第一,表达直观清晰,避免繁复冗长。由于幼儿英语听力、理解的能力有限,在浸入式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直观明了,指令要清晰明确,避免错综复杂的表达,既不利于幼儿理解,也会打击其学习的兴趣,影响课堂的实施和教学效果。举个例子:在一次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发出这样的指令:“You just stand up. Dont take your chairs. Take one tray in front of you and then take a little clay. Then make your fruit. After that, take your fruit and sit in your seat.”结果幼儿一脸茫然。其实教师是想让幼儿离开自己的座位去到美工区进行手工操作。清晰正确的指导语应该是这样:“Ok, boys and girls, get out of your seat and walk to the working area. Well make some fruits with plasticine there.”(同时指给幼儿看什么是“plasticine”)“First, put a tray in front of you.”(边说边示范,观察幼儿是否明白并跟上)“Second,please take some plasticine. Third….”分步骤提出要求有利于幼儿听力理解,且教师在每个指令发出后进行不断确认,看幼儿是否明白,可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二,语言选择倾向主题型、角色型、反馈型、情意型言语。主题型言语即讨论跟教学活动主体有关的言语,如在以“小老鼠和大木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老鼠为什么不高兴时所用的言语,这一倾向型的言语紧扣主题,更能吸引幼儿注意力,也保持了教学活动信息链的完整性。角色型言语是指在“情境化”的浸入式教学中,教师用故事中人物的口气与幼儿进行对话,这种言语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更加生活化,深受幼兒喜爱,也易于幼儿接受和理解。反馈型言语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用于肯定或纠正幼儿言语中错误的语言,这类型的言语促进师幼的良性互动,增强了教师对幼儿有意注意,使幼儿的输出及时得到反馈,有利于增强幼儿输出的欲望。情意型言语即教师对幼儿表达情绪情感的言语,如“Youre a good girl./You did a good job.”等。实践证明,对这类言语幼儿的反应最直接、最明显,因为这样的言语使幼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对语言接收的注意力。
第三,语言运用要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最积极的方式进行英语表达,释放出的英语信息量要多,词语要多换、句型要多变;不要低估幼儿的潜力,因为担心他们没有能力接受复杂内容而畏首畏尾,这样反而会降低语言对幼儿的刺激强度,使幼儿的语言发展受到局限。只要善于利用多形式和各种资源,多重复、多呈现,并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幼儿就能掌握,这里的多重复是指遇到同一情景时的循环使用,而非机械的重复。相关研究显示,有意识地使用复杂语法和复合句的教师可使幼儿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
2.把握恰当的语言输入机会。就语言输入而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克拉申说:“最好的方法是在低焦虑状态下运用‘可理解的输入,这种输入应包括学习者真正想听到的东西。”因此,在浸入式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幼儿所急需的语言信息和语言形式,选择符合幼儿需要、令幼儿感兴趣并与其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他们过去经验的话题进行语言输入。同时,应善于利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如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幼儿的特殊行为等,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给予积极的强调、反馈与回应,不仅为幼儿的有效理解提供一个较真实的认知模板,同时也能丰富课堂教学的语言信息量,扩大语言输入。此外,教师课堂输入的内容还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具有应用价值,当幼儿发现从教师处接收到的信息在生活中能大大派上用场时,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大大增强了。同时,这一过程也使幼儿自主地检验、修正和丰富缄默知识系统,从而推动语言输入到语言吸收到语言输出的进程。
3.呈现准确的语言输入信息。首先是语言单位的把握。在浸入式英语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直接将事物和英语联系在一起,用句子的形式呈现给幼儿,而不是教单词,在引导幼儿认识和表达事物的同时,教幼儿用英语学说话。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输入句子的完整性,实践研究证明,当教师在英语浸入式教学中大量运用完整句子,幼儿也会以同样的语言形式输出,且完整句的比例占多数。
其次是对语音、语法、句式的使用。浸入式教学模式下,幼儿浸泡在英语环境中,接触的英语完全来自于浸入式教师。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其语音记忆表象主要是按成人的发音形式来储存。因此,教师语音、语法、句式的使用质量对幼儿的影响极为重要,不要以为幼儿听不懂而忽略了输入语言材料的准确、地道和规范性。研究证明,幼儿一旦具备了一定的知觉和动作控制能力,他们就会加以模仿榜样的言行,无论得到的信息是否正确、是否可理解。同时,错误、不规范的语言输入会造成幼儿在实践中产生混淆不清的状况,形成输出障碍,影响幼儿语言的顺利输出。所以,教师应注意语言的精确性和规范性,发音要清晰正确,语句要符合语法规则,给幼儿起正确的示范作用,促使幼儿英语语言的正确习得。
(三)加强师幼主体性对话,实现缄默知识向明确知识转化的质的飞跃
在浸入式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缄默语言知识,还应与幼儿进行彼此间的主体性对话,对彼此的缄默知识进行检验、反思、修正和充分利用。只有当师幼双方都积极互动、理解反思和利用彼此在交际行为中所使用的缄默知识及缄默认知模式时,才能构建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探索和解释明确语言知识的构建和运用、意义的生成和创造,使缄默知识实现质的突破,不断浮出水面,向明确知识转化。这个过程也将大大推动幼儿英语发展从“听”到“说”的飞跃。如何促进师幼互动,实现彼此间的主体性对话?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三大策略:
1.诱导策略。诱导的教学策略是指当幼儿以词语、短语或简单的句子对老师的提问进行回应时,教师用提示的语言诱导幼儿完整回答问题或帮助幼儿补全句子的策略。例如,当教师提问“What day is it today?”,幼儿由于对句型不熟悉而会简单地回答:“Monday.”这时老师可用提示“Today is…”诱导并期待着幼儿,引导幼儿作出完整的回答:“Today is Monday.”
又如,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帮助幼儿补全句子:
C:I can drink some water.
T:With…
C:With my mouth.
T:Complete it well. I can drink some water with my mouth.
誘导的教学策略对于幼儿形成直接英语输出思维和学习用句子说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诱导方式实际上教师是在鹰架幼儿的语言学习,帮助幼儿语言的正确输出,教幼儿学会用句子说话,也扩展幼儿的思路。如果教师只满足幼儿能用短语或简单句回答问题,那么幼儿可能只会用对话的方式进行简单人际交流,而不会用独白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感受。这种状况无论是发生在第一或第二语言环境中,幼儿的语言发展都将会是低水平的。
2.鼓励提问策略。鼓励提问策略要求在英语浸入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幼儿置于主动学习的地位,把话语权交给幼儿,鼓励其大胆围绕活动主题用不同形式的问句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由教师根据这些提问和猜测,将主题一步步引出来。例如,在认识动物的一次活动中,教师以让幼儿猜谜语的形式,请幼儿对谜底进行提问。于是,幼儿从动物的外形特征等进行多角度地提问,当大家猜中是“Bear”时,他们雀跃起来,大声欢呼“Yeah!”,同时还不忘适时地问候:“Hello,little bear.”
这一策略有助于帮助幼儿启动缄默知识体系,促进其在有效的语言水平层面上运用英语,强化了直接英语思维和英语习得的能力。当孩子们逐步深入的提问使结果浮出水面时,他们的兴趣达到了最高点,语言输出、交流的习惯便在师幼的有效、愉快的互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
3.创造和谐环境策略。在浸入式英语课堂上,要使幼儿更高效地习得英语,同时也能积极地进行语言输出活动,教师应以创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为己任。例如,多运用表扬和鼓励的策略,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欲望,提高自信心。研究发现,凡是课堂气氛和效果好的班级,教师对幼儿的表扬鼓励次数特别多。另外,教师对于幼儿语言输出中的错误不要过于苛刻,也不用刻意纠正其错误,这样会影响幼儿英语表达的习惯性和流畅性,也会打击幼儿学习兴趣和动力。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将幼儿的言语修正后,自己大声重复一遍,并以不同的方式讲出正确的语言,这样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以正确的示范为幼儿修正了错误,有利于幼儿自主纠正语言错误,同时,大声重复也让所有幼儿都接收到正确信息,一举两得。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幼儿从多犯错误到少犯错误,并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不断促进语言的完善。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三、结语
缄默知识在学前浸入式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学应以幼儿为中心,通过直接经验建立、自然有效输入的流程中有意义的学习激发幼儿内在动机,在师幼主体性对话的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下,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英语交际技能的开发和培养,使幼儿综合语言能力得以升华,认知和情感这一统一整体得以更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赵琳,裴淼,刘华,LINDA SIEGEL(加).中国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新课程模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7-122.
[2]惠永利.英语浸入式教学中师幼互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3]赵琳,刘华,LINDA SIEGEL(加).儿童英语浸入式整合课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赵琳,强海燕.儿童早期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与课程建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2,(4):30-33.
[5]林卫杰.关于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J].学术交流,2002,(5):135-137.
[6]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101-108.
[7]赵微.英语浸入式教学的基本原则[A].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C].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8]丁晓蔚.缄默知识——语言教学的重要基石[EB/OL].2006 http://xypj.cersp.com/XMYJ/YJBG/200702/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