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筠
摘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不仅改变着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而且也对劳动力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新形势下,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从分析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入手,探究广东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特点,建立起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产业无缝对接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广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130-03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2005年12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是最直接连接产业的教育类型,处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联部位,其内容和方法更贴近社会生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反应较之普通教育更为敏感。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产业结构高级化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从而不断地给职业教育注入动力和活力,带来机遇和挑战,影响其规模、结构和模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推动力。职业教育赋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是劳动力生产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崛起,传统产业也需要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这些都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打造一支数量稳定、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支撑。
二、广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广东省有3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是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另外有 7个民族乡,以瑶族、壮族同胞为主。广东民族地区属于广东省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连南、连山、乳源地处粤、桂、湘三省交界的高寒山区和石灰岩地区,其中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260座,石灰岩面积1368平方公里,占三县总面积的29.8%。由于山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三县都是广东省十六个重点扶持贫困县之一。交通闭塞、信息不对称、脆弱的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等因素制约了当地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广东民族地区经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制约,整体经济发展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不仅速度迟缓而且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其经济发展特点表现在:第一,经济基础较差,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第二,县域经济发展市场狭小,区位不优;第三,建设资金短缺,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第四,思想观念保守,人们安于现状;第五,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素质较低,输出的劳务人员因低素质而难于在外立足。
三、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东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禀赋、发展形态,使其职业教育存在自身的特殊问题。当前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广东民族地区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
广东民族地区大部分人口是农民,特别是瑶族农民,贫困人口比较多,学生家长的观念落后。大部分农民都是初中程度或者以下,大半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就不愿继续接受教育,较多
农民既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术,也普遍缺乏从事非农职业的技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愿读职业学校,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就直接选择回家务农外出打工。
(二)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适应性较差
广东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存在短期行为,一些学校不能随着社会发展及时完善培养目标,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课程设置和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之间出现脱节。同时,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时代特色;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无论在办学模式还是专业设置上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这也是政府与民众对职业教育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的主要原因。
(三)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不够
广东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基本只有国家公办一种,大多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由于经济不发达,学校与企业、社会缺少广泛的、有效的、紧密的合作,重学不重产,与民族经济结合度低,更未能引起当地政府足够重视。另外,广东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由于受到民族文化传承中符号、语言、价值、规范等方面的影响,面临着生存和适应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问题。
四、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一)开放职业教育观念,顺应广东产业结构调整
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慢,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呵护和大力扶持。各级政府要强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的共识,不仅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能在广大的民族地区得到高度重视,而且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重视。另外,制定倾斜政策,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根据民族地区自身的特殊情况和特点,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位,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职业教育搞好,进而转变整个社会尤其是一些家长和学生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适应广东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要与广东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相适应,要突出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为生产一线和广大农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另外,广东职业院校要做好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围绕广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及规划,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上对接一、二、三产业发展需求,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解决供求矛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点建设急需专业,主动适应广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为此,职业院校应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方向和结构,结合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区经济发展特色,重点建设急需专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解决人才短缺的矛盾。对于人才市场日益饱和的专业应限制招生,或者调整专业方向,挖掘专业优势,打造民族特色,促使资源优化,以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广东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建议各高职院校积极进行教改创新,建立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相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的办学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书”融通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深度合作,主干专业群与相关企业群互惠互动。以订单培养、带薪顶岗、产学研相结合为原则,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建立“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建立顶岗实训的校企联合指导、监督和管理新模式,达到校企双赢。三是探索新的办学体制,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将高职院校规划为一线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行业职工培训、行业企业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学校各自在产業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四)结合民族的特点,顺应广东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提高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力促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自信心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要从选定教材、安排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学习成绩评价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通过学习带来的喜悦。
职业教育要考虑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背景,打好“民族文化”这张牌。要重视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校的教学环境、计划等作必要的调整。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植入民族文化元素,调动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状况,捕捉劳动技能培训的信息,主动地走进市场,承担劳动者岗前、岗中、岗后培训的工作,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晁怀翔,刘 宝,杨海宽.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0,(1).
[2]路树萍.对接产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杨秀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06,(1):13-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