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卉
摘 要:当前高中数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陈旧的思维模式,影响其对数学学科的深入探索和学习. 那么该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激活数学思维呢?本文从陈旧思维模式的成因入手,提出解决方案,并做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数学思维;模式;激活思维
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常常在课堂上貌似什么都能听懂,也能完成例题推导,但是一到独立思考解答的时候,就陷入困境,一筹莫展.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首先是学生的思维模式出了问题,其次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显而易见,正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了陈旧的数学思维模式. 那么在高中生数学思维中,存在哪些陈旧的模式呢?
[?] 高中生陈旧思维模式及其成因分析
笔者在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也通过一些试题练习逐步挖掘出以下几种陈旧的惯性思维模式:
1. 消极定式
高中生在数学训练中存在着消极定式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相当普遍.何谓消极?何谓定式?消极就是故步自封,从自己固有的经验出发,不从实际问题考虑,一旦有过以前的解题经验就不再进行深入探索,而是直接将经验拿来套用. 这种不假思索地定式模式,严重影响了高中生数学灵活多变的思维生成. 如试题“求实数m,使方程x2+(m+2i)x+2+mi=0有实根”,不少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原方程有实根,当且仅当判别式Δ=(m+2i)2-4(2+mi)≥0,即m2-12≥0,解得m≥2或m≤-2. 为何会有这样的错误结论呢?究其原因,因为受到原有解答定式的影响,也即在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方法的干扰之下,把只能用于实系数的判别方法,机械地搬到复系数方程中来应用,造成了思维的负面定式. 又如刚学立体几何时,只要教师一提到两直线垂直,很多学生竟然下意识地认为这两直线必相交,如此错误的认识,不难看到消极的定式思维造成多么大的危害.
2. 缺乏联想类比
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知识犹如高楼,各个层次之间互为关联. 高考中的命题常常将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量,如向量和解析几何、函数和数列等,知识之间互为依存又互为迁移. 但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学了前边忘了后边,学了后边忘了前边,将数学知识变成了单独的树木,一眼障目,自然看不到森林.高中生因为缺乏类比联想,在数学训练中出了问题往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无法辨证施治. 有的学生只满足一个答案,而忽略掉解题的逻辑性;有的学生忽视解答题的规范化书写,没有良好习惯;还有的学生只知道一味地做题,缺乏归纳推理等数学思维的建构.
3. 畏难退却
在高中生中还有一个普遍现象:一旦遇到有些难度的题目,他们就会轻易放弃. 如在函数应用题训练中,经常会有学生将简单的二次函数应用题当做“拦路虎”,要么留着不做,要么放到最后进行,好像那是一个很难啃的骨头. 其实这些题目在考试中分数比重较大,但实际问题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知识,而是畏难退却的情绪在作怪,如求和:lgcot1°+lgcot2°+lgcot3°+…+lgcot89°,这样的题目一些学生看了,第一个本能就是非常难做,轻易不想动脑筋思考. 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联系原有的知识就可以解答.
4. 思考肤浅
现在高考题题目新颖,综合性强,注重对高中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果在数学学习中浅尝辄止,思维停留在一些概念的表层,或者是单纯地记忆一些公式概念,是根本无法进行数学思维的. 在课堂上笔者曾要求学生证明“若
a
≤1,
b
≤1,则ab+≤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设a=cosα,b=sinα),理由是
a
≤1,
b
≤1(事后统计这样的学生占到近20%).
究其以上思维模式的原因,笔者发现问题在于:首先,高中生的基础不牢固. 每次接受新知识,都不是在原有的知识衔接上本着应用实践的目的来学习的,而是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为了成绩而学习. 其次,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一到做题犹如盲人摸象,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数学思维风格.
陈旧的数学数学思维模式不但阻碍了高中生的知识吸收能力,更不利于学生下一步在社会实践中的身心发展. 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就要从突破陈旧思维模式开始做起,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 从激活数学思维入手,突破陈旧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不难知道,高中生陈旧的思维模式和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那么该如何突破陈旧模式呢?笔者认为,要从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开始,寻找激活高中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几种探索:
1. 尊重差异性,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个性有差异,数学思维模式也有不同,在接受高中数学知识的起点上也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个性上把握好不同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采用分层次、多角度、步步推进的模式,让学生循序渐进. 如在题型设计上,笔者常常要照顾不同学生能力的问题,既要突破知识的难点,又要对优等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保持足够的兴趣和活跃度.
如下列题目中,笔者这样设计:
(1)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值、最小值:①y=(x-1)2+1;②y=(x+1)2+1;③y=(x-4)2+1.
(2)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
(3)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从基础到提高,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有效调动积极性,让高中生克服为难情绪,乐于探索.
2. 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的本质目标在于激活数学思维,建立数学思想,进行灵活多变的迁移和应用,而如何才能把握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渗透数学思想入手. 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公式,模仿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这实质上就是缺乏数学思想的表现,如“设x2+y2=25,求u=+的取值范围”,若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u的取值范围不大容易求,但适当对u进行变形:u=+,转而构造几何图形容易求得u∈[6,6],这里对u的适当变形实际上就是数学思想的积极转化和应用.
3. 替换旧有消极定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本身的消极定式,并且只有当教师找到其消极性所在,才能够引导其找到解决办法.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才能做到呢?这就需要教师多从建设性的意义上进行鼓励,正面引导.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替换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替换并不是简单地换掉原来的定式,而是要分层次地等待学生获得认知和经验,等到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个时候再进行比对,自然而然就会发现自己之前的问题错误,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出现了一些错误. 笔者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其忽视定义域问题而导致判别无效,为此设计如下问题:判断函数f(x)=2x-
在区间[23-a-6,2a]上的奇偶性.这是个过渡和替换的过程,警醒学生进行细致思考. 不少学生由f(-x)=-f(x)立即得到f(x)为奇函数,这个时候笔者设疑问:(1)区间[23-a-6,2a]有什么意义?(2)y=x2一定是偶函数吗?学生这才意识到函数f(x)=2x-
只有在a=2或a=1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才是奇函数.
高中生的思维定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被消除掉的,教师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有高度的热情和信心,给予学生关怀和鼓励. 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有洞察的能力,一眼看到学生的消极定式,而后循序渐进,层层突破.
显而易见,高中数学思维模式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对于教师来说,这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不但要求能够激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还要引导高中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探索,灵活冷静地处理数学问题,并且将数学思维模式应用到实际的科技、科研当中,而这正是数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为了这个目标,笔者将不遗余力,继续深入探索高中数学陈旧思维模式的突破和建立这个课题,寻找到更有效的途径改变当前的陈旧模式. 笔者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同道者加入到这个探索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