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尝试将认知语言学的句法象似性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大量的语言事实阐述时间顺序象似和距离象似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象似性 时间顺序象似 距离象似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 言
句法象似性理论是功能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所谓句法象似性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性、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
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之一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这种任意性又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当今的两大语言学流派:形式派和功能认知派,由于各自的哲学基础不同而分别发展了语言任意性的两个方面。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学派认为语言结构系统的形成是因为在人类的大脑中先天存在着一部能够生成或过滤句子的“普遍语法”,这个“普遍语法”是一种自主自足的语言能力,它和所代表的外部世界的形式毫无关系。不仅单个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结合是任意的,由这些符号组合而成的句法结构关系也是绝对任意的,形式学派的“天赋说”语言观将语言的绝对任意性推向了极致。而功能认知学派则发展了语言的相对任意性,功能认知学派把眼光扫向语法结构之外的社会交际和认知过程等外部因素,发现语言的句法结构跟人的概念结构有一种平行的关系,或者说句法结构是概念结构投射到语言句法平面的结果,因此语言的句法结构有一定的可论证性,即存在一定的理据性,他们将这种理据性称为句法象似性。
功能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功能认知语言学家讨论比较多的是复杂象似、独立性象似、重叠象似、范畴化象似、距离象似、时间顺序象似。由于时间顺序象似原则和距离象似原则对于现代汉语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概括力,并且形式简明易懂,适于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所以下文只对这两种象似性作详细阐述。
二、时间顺序象似
戴浩一(1985)拿汉语的词序和英语作比较,得出汉语在更大程度上遵循时间顺序原则,这条原则是“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他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现代汉语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分布顺序直观地体现了概念领域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汉语的非形态特点和它的意合性使得语序在语法解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时间顺序原则用一条总原则概括了大量涉及语序的句法现象。英语的语序是同一的、显性的。而汉语的句法规则是隐性的,表面来看,缺乏统一的规则,但是在这些不规则的现象背后,有一个贯穿一致的统一性规则在起作用,这就是时间顺序原则。时间顺序原则具有独立的依据和解释价值。对于现代汉语的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现代汉语的复合词、词组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时间顺序象似在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中都有所体现。
(一)时间顺序象似在复合词构造中的主要体现
1.联合式
描写自然现象的联合式词语多采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例如:“东西”依据的是太阳升起于东方而落于西方的自然顺序。“生长”依据的是有生命体先出生后成长的自然顺序。基于此类认知顺序的词语还有“冷冻”“云雨”“始终”“朝夕”等。描写人类活动的联合式词语也遵循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例如:“查办”是先“查”后“办”;“报考”是先“报”后“考”;“剪贴”是先“剪”后“贴”;“拆洗”是先“拆”后“洗”。此类词语还有“听从”“裁缝”“捕食”“推陈出新”“推移”“爬行”“挑选”等。此类联合式合成词虽然两个语素之间是并列关系,但两个语素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有先后之分。
2.动补式
描写人类活动的动作及其结果的动补式合成词往往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如:对于“墙”等建筑物,人们用力推就会倒下,基于这种认知次序,人们创造了“推倒”一词;人们只有先采取改变措施,才能使情况得到好转,故而有“改善”一词。此类词语还有“验明”“揭穿”“提高”“促进”“推广”“说明”“撕毁”“革新”“削弱”“延长”等
3.兼语式
这类描写人类活动的词语虽然也由两个表示动作的语素构成,但它们表示的动作行为的主体并不相同。如“请示”是(某人、某些人)请(某人、上级)示(指示);“逼供”是(某人、某些人)逼(某人、某些人)供(招供);“召集”是(某人)招(某些人)集(集合);“诱降”是(某人、某些人)诱(某人、某些人)降(投降)。这类词语中组合起来的两个语素虽然不存在直接的意义联系,但是同样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即语素的顺序不可随意调换。
(二)时间顺序象似在词组构造中的主要体现
1.联合词组
①辱骂与恐吓 ②继承并发展 ③生或死
联合词组内部包括三种逻辑关系:并列关系,如例①;递进关系,如例②;选择关系,如例③。联合词组的各个部分虽然在语法结构中地位平等,原则上可以互换,但在语义语用方面却是受制约的,其先后顺序往往是既定的。
2.连谓词组
①上街买菜 ②听了很高兴 ③打着雨伞去电影院看电影
连谓词组的各组成部分大多是先后的动作,基本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各部分不能随意调换次序。
(三)时间顺序象似在句子结构中的主要体现
1.连谓句:连谓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述谓成分线性排列的先后顺序往往体现了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反过来,由主体发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通常表现为述谓成分的线性排列顺序。汉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述谓成分的线性排列顺序有时是可逆的。如:
(1)他坐公共汽车到这儿。(He came here by bus.)
(2)他到这儿坐公共汽车。( He came here to ride in a bus.)
可逆的连谓句虽然在句法上都是合法的,但是所表达的内部语义关系却不同。“坐公共汽车到这儿”强调的是“到这儿”的方式,而“到这儿坐公共汽车”强调的是“到这儿”的目的。汉语用不同的语序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而与之相对的英语的语序具有同一性,它用介词词组和不定式来表达这种不同的语义关系。
连谓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述谓成份的线性排列顺序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逆的。如:
(3)张三到图书馆借书。
(4)*张三借书到图书馆。
(5)我到饭店见朋友。
(6)*我见朋友到饭店。
不可逆的原因就是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句法上表现为线性排列的先后。汉语语序直接反映事理发生和发展所体现出来的逻辑关系,如果随意调换语序就会违背事理逻辑关系,不合语法。很多留学生在初学汉语时会写出这样的病句:
(7)*我学习汉语来中国。(改正:我来中国学习汉语)
(8)*现在他们可以会话用汉语了。(改正:现在他们可以用汉语会话了。)
(9)*很多旅游者来这儿开着汽车。(改正:很多旅游者开着汽车来这儿。)
出现这种偏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母语的影响,而违反了汉语连谓句语序的时间顺序原则。
2.介词短语的位置
汉语介词短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放在谓语动词之后,位置不同,语义也不同。如:
(10)猴子在马背上跳。(Monkey was jumping on the horses back.)
(11)猴子跳在马背上。(Monkey jumped on the horses back.)
介词短语在动词之前,表示先于动词的状态;介词短语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结果的状态。“猴子在马背上跳”是猴子先“在马背上”,然后再“跳”;“猴子跳在马背上”是猴子先“跳”,然后落“在马背上”。汉语句子的词序与动作的顺序相一致,而相应的英语句子词序受抽象的句法规则的支配,介词短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后,而用形态来表示这种语义区别。留学生学汉语出现的经典病句“他吃饺子在食堂”,就是由于受母语的干扰,没有把握汉语介词短语位置的时间顺序原则。
3.复句
时间顺序原则对两个分句之间的语序有较强的解释力。汉语的复句遵循时间顺序原则来安排前后分句的位置,但英语的复句有主从之分,往往主句在前,从句在后。时间顺序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复句中:
1)并列关系
并列复合句中两个分句的关系虽然是平等的,但其顺序往往是有定的。第一个分句往往表示先发生的事件,第二个分句往往表示后发生的事件。
(12)他上了一趟山,买了些药材。
(13)*他买了些药材,上了一趟山。
2)顺承关系
这类复句没有主从关系,只有严格的相继关系。尤其是两个句子由时间连接词连接起来时,第一个句子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总是在第二个句子之前。如:
(14)我吃过饭,你再打电话给我。
(15)我们工作一结束,他就来了。
(16)你给他钱,他才给你书。
3)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的复句
汉语以表原因和条件的分句在前为正常语序,这符合概念世界的先后顺序。
(17)她因为生气而吃不下饭。
(18)只要你同意我就给他打电话。
时间顺序象似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汉语以时间顺序安排语序,语序不仅体现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人对外界事物感知的先后顺序,同时也体现了汉民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及文化特点。时间顺序原则可以贯穿词汇、短语、句法的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外国留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汉语的特点,从而简化语法规则,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用时间顺序原则还可以对留学生的多种不同类型的偏误加以统一的解释。如:
(19)*老师找我们到宿舍来了。(改正:老师到宿舍找我们来了。)
(20)*我昨天特地买一本字典到新华书店去了。(改正:我昨天特地到新华书店去买了一本字典。)
(21)*我从广州来到北京坐火车的时候,看到窗外的庄稼长得很好。(改正:我从广州坐火车来到北京的时候,看到窗外的庄稼长得很好。)
(22)*她告诉我们刚才发生的事笑着。(改正:她笑着告诉我们刚才发生的事。)
(23)*老师让我们把朗诵的文章下星期就准备好。(改正:老师让我们下星期就把朗诵的文章准备好。)
(24)*我接到你的信两个星期以前,今天才有时间给你写信。(改正:我两个星期以前接到你的信,今天才有时间给你写信。)
以上病句的共性是都违反了时间顺序象似原则。
三、距离象似
所谓距离象似就是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直接映射所表达的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概念距离近的成分总是设法在句法分布形式上彼此靠近,而概念距离远的成分在句法形式的分布上也显得相对疏远。例如:
(25)张三递给李四一块瓜。
(26)* 张三切给李四一块瓜。
(27)张三切一块瓜给李四。
“递”和“给”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而“切”和“给”两个动作是先后发生的。这里体现的就是一种距离象似:组合紧密的概念在显现形式上也组合紧密,组合松散的概念在显性形式上也组合松散。
再如:表示位移动作的成分之间的排列也体现了距离象似性。
(28)小王送一本书给小李。
(29)小王送给小李一本书。
两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是不同的。“小王送一本书给小李”强调的是“送”的动作,至于书有没有“给”小李还不确定。句法分布上的分离,象似性地凸显概念领域位移的中途过程,淡化结局。“小王送给小李一本书”强调“送”的结局,书一定是“给”了小李 ,句法形式上的距离调整,直观地凸显动作的最终结局。
距离象似性在现代汉语句法中有多方面的体现,可以用来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很多疑难问题作出统一解释。
(一)复合趋向补语
现代汉语的复合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通过分布位置来象似参照关系的远近。在多个趋向动词构成的复合趋向补语结构中,如果宾语是处所,“来/去”总是游离于处所宾语和其他趋向动词构成的结构的外围。如果宾语不是处所,“来/去”的句法分布就没有这种限制。如:
① 跑进教室去 *跑进去教室
送出大门来 *送出来大门
② 走回一个人来 走回来一个人
跑进一个人去 跑进去一个人
在“跑进教室去”中,“跑”有两个趋向分别对应于两种参照:一是“进”,参照物是“教室”,是动作固有的内在方向,是动作必要的组成要件,跟动作的关系非常近,属于内部参照。二是“去”,参照观察者所在的位置,不参与动作,作用就像摄像机,是外部参照。体现在句法形式上,表示内部参照的趋向动词“进”和动词及处所宾语结合紧密,表示外部参照的趋向动词“去”总是游离于处所宾语和其他趋向动词构成的结构的外围。
在“走回一个人来”中,只有外部参照,不存在与内部参照处所成分竞争的条件,所以“来/去”的分布很自由。可见在句法分布顺序限制条件的背后,隐藏着距离象似性的原则。
留学生在学习复合趋向补语时,经常会出现复合趋向动词的语序错误的问题。如:
(31)*刚才我看见丁力跑山下去了。(改正:刚才我看见丁力跑下山去了。)
(32)*上课了,我们走进去教室吧!(改正:上课了,我们走进教室去吧!)
(33)*我同屋从图书馆借一本中文书回来。(改正:我同屋从图书馆借回一本中文书来。或:我同屋从图书馆借回来一本中文书。)
对于以上偏误,就可以运用距离象似性原则给以统一解释。
(二)状语的位置
从分布位置看,状语有两类。一种是修饰动词,另一种是修饰整个句子。如果状语修饰动词,那么其分布位置就靠近动词。如:
(34)我们常常去公园散步。
(35)他已经结婚了。
这种修饰动词的状语一般不能位于主语之前。如:
(36)*常常我们去公司散步。
(37)*已经他结婚了。
如果状语修饰整个句子,那么其分布位置就位于主语之前,也可位于主语之后。如:
(38)今天我们去公园散步。 我们今天去公园散步。
(39)对这件事我没有意见。 我对这件事没有意见。
句法分布位置的不同,直接体现出状语与所修饰对象的距离的远近。
(三)“的”的隐现规律
结构助词“的”的隐现规律较复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疑点,很多教材对结构助词“的”语法注释都不明确。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系列教材(《汉语精读》基础100)对结构助词“的”的语法注释表述为:“结构助词‘的放在定语后面,是定语的标志,但是有些定语后面不用‘的”。至于什么情况下用“的”什么情况下不同“的”则没有具体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常常提出种种疑问,如该教材中所举的例子有“我家”“我爸爸”,学生常常问:为什么“我的家”可以说成“我家”,“我的爸爸”可以说成“我爸爸”,“我的书包”就不能说成“我书包”呢?为什么“我的爸爸”可以说成“我爸爸”,“小明的爸爸”就不能说成“小明爸爸”呢?
对以上问题张敏(1998)运用距离象似性理论作出了很好的解释:“我”和“家”之间是一种双向领属关系,“我”是“家”的组成成员,“家”也由“我”而组成;同样“我”和“爸爸”之间也是一种双向领属关系,“我”是“爸爸”的儿子,“爸爸”是“我”的父亲;而“我”和“书包”之间则只是一种单向的领属关系,“书包”属于“我”而“我”不是“书包”的构成成分。从距离象似性的角度看,具有双重领属关系的实体之间的概念距离会比只有单向领属关系的实体之间的概念距离近。表现在句法形式上,具有双重领属关系的实词之间的“的”就可以省去,而具有单向领属关系的实词之间的“的”就不能省去。
四、结语
时间顺序象似和距离象似体现了现代汉语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概括力,形式简洁易懂,便于课堂操作,对于不同类型的语序偏误也可以作出统一的解释,从而使语法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和简洁性。
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应该是一个互动的循环。教学语法依赖于理论语法的深入研究,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解释不清,主要由于理论语法研究不够,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应该应用于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但目前的情况是语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理论语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灵感,但这些研究的成果反过来却不能拿来解决语言教学的问题,因为它们的理论性太强。本文尝试将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研究成果“平民化”,希望能对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对外汉语教师们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丹青,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4]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
[5]沈家煊,句法的相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6]佟慧君,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7]程美珍,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4.
[8]符淮清,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广玉 河南洛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 4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