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红 刘婷婷
摘 要:象似性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研究语言象似性的语用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揭示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作为符号体现的语用含义。本文主要从分析象似性理论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体现,主要对其三个原则: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以及标记象似性在语用层面上进行了分析。旨在突破象似性单一的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拓宽象似性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象似性;数量象似;顺序象似;标记象似;语用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1.引言
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语言学界讨论的重点之一。20世纪初索绪尔在提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观点。语言任意说便在语言学界迅速传开,并独占鳌头长达60年之久。
象似性是由哲学家、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查尔斯.皮尔斯于十九世纪末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符号的过程有一个由具体临摹到抽象指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形成了三种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的记号,即:象似符、指示符和象征符。通常对“象似性”有两种理解: 狭义上,象似性就是临摹现实世界中的客体。广义上,基本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理据性”。以往人们对象似性的研究多集中在认知语言学范围内,对其在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以象似性的三个原则结合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语言的象似性在语用层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象似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
本文主要以Leech的礼貌原则、Grice的合作原则、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对象似性进行语用分析。
2.1数量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
数量象似性的认知基础是:语符量一多,就会引起人们更多注意,心智加工也较为复杂,此时自然就传递了较多信息。即语言形式越复杂,表达的意义和传达信息就越多。如:
a.He is tall.
b.He is very tall.
这两个例句都表达了他个子高的概念。a仅客观的表达了他个子高的概念,并无感情在其中。而b不仅表达了个子高的概念,并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个人感情,强调说话者的观点。
数量象似性不仅体现在句法上,还可把它与礼貌原则结合起来。即随着语符量的增加说话者对听话人礼貌程度也加深。如:
a.Close the door.
b.please close the door.
c.Will you close the door?
d.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door?
e.I wonder if you can do me a favor by closing the door。
在这些例子中,a句使用了祈使句,几乎用了命令的语气去要求听话者完成“关门”这个动作。此句语符量较少,表达的语气较生硬,礼貌程度较低。b句比a句语符稍多,在a句的基础上用了please缓和了命令的语气,比a句礼貌程度稍高。相比ab两句,cd两句增加了“will you”和“would you”,这就使说话者表达自己意愿的请求更加委婉,礼貌程度也随之增加。在例e中所用的语言形式最多,表达的最间接与委婉,因此其礼貌程度也最高。
通过Grice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要求给予对方所需适量信息,不多不少)和方式准则(要简短,避免不必要的叙述)分析,我们知道在正常交际中,要向对方提供适量的信息,就需要适当的语符量。如果语符数量多了,则传达了比正常更多的信息量,可突出主题,言外之意油然而生。如:
A.你家孩子历史考得怎么样?
B.一点也不好,他们尽是考一些孩子还没出生时的事情。
这个例子中,b的回答违反了“数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本来b只需说“一点都不好”就可以了,后边加的一句话超出了a所需要的信息量。然而也正是后面这一句话使这个对话产生了幽默效果。即b认为孩子的历史考得不好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因为“他们尽是考一些孩子还没出生时的事情”。在这里b故意违背“数量准则”和“方式准则”,目的就是让听话人通过话语的表面意思去推导出深层会话含义。
2.2顺序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
顺序象似性是指语符排列的顺序,通常临摹人类的认知顺序、事件实际发生的时空及行使行为顺序的规律。[4]顺序象似性与Grice方式准则中的“有条理”一条相符合。
顺序象似性有空间象似性和时间象似性。空间象似体现的是语符的排列顺序与事件发生的空间顺序象似。如我们在描写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地方时一般都遵循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的顺序进行。如:
a.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钗,绾着朝阳五风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缨珞圈,身上穿缕金白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褙袄(红楼梦)。
时间象似说的是语言的排列顺序与事情发生的顺序相一致。例如:
a.Joe hit Mary and Mary hit Joe.
b.Mary hit Joe and Joe hit Mary.
这两个句子都是对事情发生顺序的临摹。虽然用词一样但是由于语符排列顺序不同,导致事情发生先后顺序不同。在a句里,根据语符的排列顺序,得知Joe先动手打Mary,然后Mary还手,两人打了起来。b句正好与a句相反。
2.3标记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
标记象似性与数量象似性息息相关。前面提到数量象似性可以解释语符量越多,传递的信息就越多。但有时即使语符的数量很少也能传递较多的信息。而这一点超出了数量象似性可以解释的范围,这时就可运用标记象似性来解释此种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是都在遵循合作原则。在会话中,人们会故意或不得不违反合作原则的准则。违反合作原则就会产生额外的会话意义。标记象似性原则认为有标记象似于额外意义,处理话语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无标记象似于可预测的意义、常规意义,只需最小推理。如:
Mother:Have you done your homework and brushed your teeth ?
Son:I have done my homework .
这个例子儿子回答的话远比母亲的少。按照数量象似性原则,儿子所传递的信息量是很少的。但事实并非这样。这时就可用标记象似性原则来解释,即在这里儿子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说自己写了作业,却没回答刷牙没有。根据标记相似性我们可以推理儿子没有刷牙,或是他根本不想刷牙。
Sperber & Wilson 认为关联程度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话语具有标记性,处理时就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努力,关联性相对就差,推理的过程就可能相对长一些;话语增加一个推理环节,就会多一份意义,其中所包括的含意当然也就多了。如:
a1:What about a picnic on Sunday? b1:No,thank you.
a2:What about a picnic on Sunday? b2:The weatherman says there will be rain on Sunday.
这个例子可用言语间接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来解释。从b1到b2,回答与问题的关联程度明显减弱。听话者在理解回答的所付出的努力就会加大,所用的时间明显增加。在b1中听话者可直接明白b1不想去野餐。b2的回答关联性较弱,语境效果也相对较弱,具有较高的标记性与间接性。b2的回答似乎与a2问的问题没有什么联系,但经过听话者仔细的推敲,经过推理便知b2“不想去野餐”或是觉得“周日去野餐不合适”的意思。
3.结语
本文通过对象似性的原则进行分析,证明象似性在语用层面普遍存在。从而为研究相似性的研究拓宽了视野,期望会对象似性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寅.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3(1).
[3]周妞.语言符号象似性之语用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8(2).
[4]侯国金.语用象似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8]F.Ungerer.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