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2013-02-15 08:40杨长锁马亚静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显性教者隐性

杨长锁,马亚静

(1. 唐山师范学院 保卫处,河北 唐山 063000;2. 中国矿业大学 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杨长锁1,马亚静2

(1. 唐山师范学院 保卫处,河北 唐山 063000;2. 中国矿业大学 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适应德育大环境、大学生心理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优势,可弥补通常的显性教育的不足。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努力创新教育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当前的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传统的集中统一的显性教育方法受到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明显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适应德育大环境、大学生心理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优势,可弥补通常的显性教育的不足。高校可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外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是显性教育。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对象是完全显露的,通过开设“两课”,采用正面的、直白的和直接的方式“灌输”,以引起受教育者在认知上的变化。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意识,表现出较为清晰明确的外显性学习状态。这种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 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缺乏互动,由上至下的单向沟通痕迹明显

施教者教育意图公开、外显,多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要求受教者接受符合施教者理念中社会要求的道德内容、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方式直截了当地把带强制性的政治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现出来,往往忽视了与受教者之间的理念和感情上的沟通,忽略了受教者的实际情况和希望自主选择受教育内容的愿望,易于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个“防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侵入”,出现对受教内容的反感和对抗情绪。

2. 教育内容缺乏真实的感受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未能及时对教学计划和内容框架作出调整,有些内容完全无法激发出感性认知,其结果与目标偏离巨大。在传递道德准则、道德内容的过程中,施教者从认知角度对道德内容进行理论性、系统性的讲解,一味地强调“提升”,却严重忽视了受教者的经验和情感的需要,导致施教的内容苍白无力,被受教者当成是空洞的说教,不能引起共鸣,从而使得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教育内容无法真正内化为受教者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3. 教育方法匮乏

显性教育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以集体灌输为手段,过于强调传授理论知识的“第一课堂”,而忽视创建理论讲授之外的“第二课堂”,生动、感性的实践教学匮乏,这种方法很难传递教育者的人格和思想魅力,不利于发挥受教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调动他们的自我教育。

4. 施教者自身的说服力不足

由于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经历普遍较为“单纯”,教师本身的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对于受教者的指导性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从而造成受教者走出校门后还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社会。显性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宏观影响,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具体思想、情感问题,不能及时地进行转化、同化和提升,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有赖于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具有实践意义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优势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提出的,是指在隐匿的教育环境下,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跟随学习状态,接受实施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理念,其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是间接的、隐藏的、侧面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在隐性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显性课程中所隐含的隐性课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所蕴涵的隐性课程,学校制度中所蕴涵的隐性课程,校园环境中所蕴涵的隐性课程,学生社会实践中所蕴涵的隐性课程。

1. 适应德育大环境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产物,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保持联动,根据时代要求对自身及时做出调整,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阅历的同时,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时有发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思想观念渗透到校园,学生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显然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已力不从心。因此,应借助隐性教育进行有力补充,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 适应处在人生转折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独立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增强。他们渴望主体间的平等和民主,更加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潜隐性及功能的浸润性,通过把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在非教育的活动之中,以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隐性教育,能比较好地满足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和自尊需要,从而推动其在活动中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实现自我教育。

3. 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能力较强、个性完善、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尽管显性教育对此担负着主要任务,但由于受到教育内容、方式、环境、时空等的局限,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的效能。而隐性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素质教育范畴,能为主体的素质生成与整合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重视利用人文性载体、文化性环境的作用,让教育者在知识、文化和审美中接受熏陶,有利于完善受众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同时,隐性教育对教育对象思想发展的切实尊重,便于对象自主地对教育信息进行甄别、吸纳、整合,促进了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隐性教育影响的整体性特征对教育对象形成健全的人格意义重大。人格的完善要求人的素养、气质、信念、思维方式、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等的全面和谐发展。隐性教育通过环境、行为、交往、管理、服务等多种途径与教育对象进行思想互动,培养其适应各种环境、融入社会竞争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巧妙的方式传导了一种健康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对象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1.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感染熏陶作用

高校校园环境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环境,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它以非强制性的隐性作用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综合塑造、熏陶大学生的人格。校园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能充分发挥其隐性思想教育功能,让大学生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大学精神的外化,增强内心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种教育的力量能绕开意识的障碍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它虽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大学生直接、完整地捕捉到,但它确实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大学生一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就受到一种无形的精神感染、吸引和改造,起着滴水穿石、积沙成塔的积累式的教育作用。”[2]一是自然环境的陶冶。通过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二是良好的校风学风的感染。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以及严格的规章制度也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发挥积极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三是校园文化的熏陶。加强对学生会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引导,保证活动质量和育人功能的发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培养其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情感,不断优化其思想心理素质。

2. 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其“渗透作用”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都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地方。高校应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丰富性、广泛性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发掘其他课程的德育功能和实现途径。

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各门专业课注重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专业的历史和传统、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以及伦理和道德议题,潜移默化地强调为国家服务意识。

设置综合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把历史、地理、经济、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综合,强调各社会学科领域的联系,而不是侧重于某一学科知识,呈现给学生的是跨学科的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例如,通过法制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通过价值澄清、道德推理和价值分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思维能力和方式的培养达到培养民主公民的最终目的;通过性别平等教育,培育所有学生的平等意识。综合课程设计的领域广泛,学生可在此类课程中学习到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弥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足。

此外,还可增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增强大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更好地解读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3.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受经验教育

通过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从而逐步转为自己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使学生把实践经验与课程内容、公民责任等方面联系起来,了解与思考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自觉地把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4. 创新教育形式,挖掘新的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隐性教育,将戏剧教育、心理剧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的教育载体。

戏剧教育就是通过上演一定内容的戏剧来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政治教育,具有感染力强、震憾人心、融入性快等特点。戏剧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一是通过内容的感染、激励和思索,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选择一定内容的剧本,让受教育者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以此体验不同人物的生活,从而增加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体谅到不同人的处境,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关心人、体谅人和理解人。

心理剧是一种团体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与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当事人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解决其心理及思想问题。因剧情内容是真实的大学生活的再现,一切源于生活,自然、真实,更容易反映大学生的真实面貌,解决他们在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

网络教育也是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方面,应着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文化活动和对热点问题的探讨,实现网上互动、师生对话和同学交流。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利用博客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3]。

[1] 董晓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3):137-139.

[2] 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78.

[3] 王凤双.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82-183.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A Study on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YANG Chang-suo1, MA Ya-jing2

(1. Security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School of Literature, Laws and Politic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Fitting the environmen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eeting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be a good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overall abilities, which can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dominant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a necessity to implement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t aims to explore all kin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create good education situa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more social practice and innovate the form of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minant education; recessive education

G640

A

1009-9115(2013)06-0146-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6.039

2013-07-06

杨长锁(1978-),男,河北唐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显性教者隐性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