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13-02-01 12:24马晓波孙伟国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马晓波 孙伟国

(大连电子学校 辽宁 大连116023)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并提出了“到2020 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总体建设目标,明确要求“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的重点建设任务。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途径,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教育部领导多次视察学校,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成绩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 笔者拟探讨职业学校如何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以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与职业能力发展。

深刻认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办学理念的关键,是职教致力于服务社会、培养学生进而实现增强国民就业能力、 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需要。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有教师100 多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 多万人。 我校有专任教师150 余人,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3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45%具有高级讲师及以上教师职业资格证书,97%具有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 据统计,2012 年中职招生人数达800 万。 2009 年以来,每年中职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 万,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 万。 数量庞大的中职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缓解了企业技术工人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困境。 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中职毕业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仍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尤其是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将持续减少、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传统赖于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将被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能化生产方式所取代,这一发展趋势要求职教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

职教的办学历史证明:没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本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职校毕业生。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水平直接作用于办学机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等教学活动,制约着办学质量与社会贡献度,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众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技能型人才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有70%以上的内容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等直接经验来获得,教师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学规律,必须具备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素质, 必须体现职教对教师行业性、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技能性的基本要求。 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能力、完善办学功能的关键,是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我校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使教师队伍呈现数量稳步增长、专业布局优化、“双师”素质显著提升的发展态势。 主要探索与实践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理念引导,政策保障,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环境

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结合大连市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及职教现状与发展规划,制定了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及《教师培训进修“四个鼓励”政策》, 提出教师须定期参加企业实践、专业进修、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项目, 学校给予培训时间、项目经费、生活补贴、职级晋升等方面政策支持。 近年来,学校已派出10 余名教师到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加国际职教师资培训,30 余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培训,100 余名教师参加市级职业岗位技能证书培训;学校与企业签订岗位技能实践协议, 每年选派10 余名教师到企业一线跟班生产锻炼。 通过培训,强化了教师对“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等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 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获取毕业生质量反馈,与专家研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捆绑”教学、“订单式”培养。 我校与企业签订合同,成立“通世泰建筑绘图培养班”, 教师与企业专家“捆绑”教学,共培养160 名建筑绘图员,并就职于该公司。 学校还与莫莱克斯、 帝业技凯精密、欧百特信息等公司合作,开办企业订单培养班,实施“捆绑”教学。 外聘教师将技术资料、原材料及生产工艺、加工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于教学中,企业还投入部分经费,添置实训设备,提供劳保护具,设立专项奖学金。 “捆绑式”教学缩短了教师由 “科班大学生”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 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 派教师参加跟班、顶岗、轮岗等生产实践,使教师感受最直接的企业文化熏陶,掌握最真实的岗位操作技能,适应最具体的产品加工标准。 我校在港埠机电、松下汽车、盘起工业、同宇科技等百余家企业建立了“机电安装”、“电子产品制造”、“DTP 排版”、“计算机绘图”等校外实训基地,破解了“学校缺少工业文化、生产情境、能工巧匠, 教师缺少生产实践场所”的困局。 在完善教师校外实践的同时,学校强化教师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包括与长城自控、莫莱克斯精密机械、晟兴机电、格林环保等企业共建 “欧姆龙自控”、“晟兴机电安装”、“格林机械加工”、“海尔产品维修培训中心”等十几个校内实训基地。 企业为学校培训教师、免费提供产品、派专家实施“捆绑”教学,特设莫莱克斯奖学金,并捐赠20 万元的设备。

(二)校中有厂,厂校合一,夯实“双师型”教师成长基础

教师需要经历长期生产一线锻炼,在真实情境中形成岗位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 但是,教师生产实践又不可能完全依赖企业,原因是,一方面,企业有其市场需求、生产计划、产品质量、技术保密、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顾虑;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工作量繁重,难以保证有时间随时深入企业,大多数情况下时间是零散的、 条块化的,若在校内设置相应的生产车间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学校现有场地、设备、政策等资源优势, 整合企业已有的市场、产品、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以生产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经营,解决“学校急需与企业不屑”的深层次矛盾。 我校引入企业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与爱丁数码、华夏吉斯、大连信华等企业合作,教师参加电子产品生产、 日文数据录入、计算机工程绘图等方面的生产实践, 实现教师与企业师傅合一,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劳动合一, 实习作品与市场商品合一。 学校借助企业的产品与市场,聘请企业专家做技术指导, 教师、学生依据生产流程、 操作规范、质量管理、安全制度等完成产品订单生产任务,掌握真实技能,学校也获得了相应的办学效益。 教师参与生产实践, 突破了传统校园禁锢,拓展了“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空间、激活了教师的创新动力。

(三)校本研训,项目驱动,全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学校合理调度工作,特聘国内外专家举办 “欧姆龙PLC 自控技术”、“DTP 印刷排版技术”、“CAD建筑制图”等师资培训班。 三年来,培养经费达40 多万元。 共有60 多名教师取得了国际资质的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 学校组建由企业专家与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在重庆、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亚龙杯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神州数码杯计算机技能” 赛项中的8 枚金牌、15枚银牌、9 枚铜牌;在大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长城自控杯电工电子技能”、“爱丁数码杯信息技术应用”赛项中,获得了8 枚金牌、12 枚银牌、17 枚铜牌。 学校组建由企业专家指导的教师参赛团队,参加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等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 获得9 个金奖、11 个银奖;参加“神州数码杯”全国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了5 个金奖、7 个银奖;参加“全国仿真学会教学软件评比”获得了2 个一等奖。 学校被市政府授予“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功勋学校”、“全国技能大赛优秀组织院校”、“大连市学生技能大赛最佳组织奖”、“市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 我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实践技能显著提高,塑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能打硬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制定了《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实施方案》等,开展了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综合化、 理论实践一体化、评价手段多元化等多项改革。 教师与企业专家编写《PLC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SMT 表面贴装技术》等校本教材50 余本及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等国家规划教材20 余本,完成教学设计优质课例200 余个, 发表行动导向教学论文30 余篇,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法研究》等“十一五”国家、省、市级教科研课题8 个,完成辽宁省《电子技术实训教学系统》、《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教学系统》等信息化教学软件项目10 余项。

(四)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特邀、特设、特聘”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及专业建设委员会是实现教师队伍企业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重要途径。 我校参与组建了辽宁仪器仪表职教集团、大连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建立了“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 各组织机构由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及各方专家组成,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训车间,促进学校转变办学思想、完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式、 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学校管理、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坚持 “内部培养与企业聘请”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采用“特邀、特设、特聘”等措施,聘请50 余名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特邀顾问、 德技特设辅导员、大赛特聘教练、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技能导师”,多层次、 全方位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实现了专兼职教师互补、校企资源共享、成员单位共赢。 近三年来,学校支付相关经费60 余万元。实现了办学机制“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

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目前职业学校新入职教师多数来自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但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而具有企业经历的专业人才转行入职职业学校又受到编制、身份、待遇、职称、年龄等多重限制,引进机制不畅。 因此,需要人事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支持政策。

第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应以现代企业为主,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相应的引导与管理。 现在的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具有强烈的愿望, 而企业由于生产、安全、效益、责任、保密等方面的考虑,缺乏合作热情。 应由政府协调干预,通过工商管理、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手段保证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第三,建立具有权威性、示范性的国家级标准化“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 目前,“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数量多、投入大,学校积极争取、 全力保障教师参与相关培训,总体效果良好。 但也有部分项目内容缺乏针对性,表现为培训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所偏离,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化倾向。

第四,兼职教师是学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到既适合教学需要,又具有从事教学工作意愿,同时又有充足时间、精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才并不容易。 应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技能型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并对相关人才实施认证、注册、聘用、派遣、评价、表彰等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及政策环境。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冰.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3]张联朋,王超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1).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