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生 宋 卉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51052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比较,历史较短,经验不足,要真正落实以能力教育为中心、发展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还有一段路要走。 中外合作办学是推动高职院校走国际化教育道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急需的各类人才的新途径。 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质是引进国外高等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引进国外高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外籍教师,对其进行吸收、利用、创新,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办出自我特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 -tion,TAFE),是在借鉴北美、英国、德国和俄罗斯等诸多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模式。 它集各国之所长,经过将近40 年的发展, 已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的支撑,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
为全面了解中澳职业教育合作现状、成功经验以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中澳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和依据,进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中澳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促进高职院校借助于引进国外优秀职业教育资源从而带动自身水平的提高,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的方法包括阅读文献、访问同行、案例分析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大致描述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澳合作办学的现状、成功经验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 以期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促进高职院校中澳合作办学的发展。
上世纪90 年代到2005 年,一些高职院校和相关机构曾开展了一批合作项目,但这些项目良莠不齐,有些合作项目申报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2008 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 建立国际伙伴关系。 澳大利亚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并在教育产业化上表现突出,中国是澳大利亚公立培训机构拓展跨国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市场,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排名第一的便是澳大利亚。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2 年中澳开展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以来,我国已有22 个省(市、自治区)的177 个职业教育机构与澳大利亚在旅游、市场营销、国际商务、 生物制药等48 个专业中开展了241 个职业教育项目合作。 中澳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呈加速发展之势。
目前, 我国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以各种形式合作办学的有近百所高职院校,这些合作办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满足了人才培养中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引进了澳洲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培养了大批具备优良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诚实守信精神的国际型专门人才,以及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和拥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劳动力。 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 中澳合作办学具有各种各样的模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学界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将中外合作办学分成不同模式。 按合作的融合程度, 可以分为一对多嫁接型模式、融合型模式、松散型模式等。
一对多嫁接型模式 实际上,这种模式只是一种互认学分的合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 主要是指合作双方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澳方通过对中方院校的课程评估后互认学历和学分。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期望出国接受国外教育而又达不到国外大学入学条件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了可能,其可以先通过接受国内的高职教育,获得国内专科文凭后再入读心仪的国外本科院校;同时相对于高中毕业即去国外学习而言,也能节省很多费用。 因此,一对多嫁接型模式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合作模式。 如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与澳洲新英格兰大学的合作就是前两年半在国内学习(第一年以强化英语为主,小班教学),以外教教学为主,中澳教师共同执教,第三年下学期启动留学申请程序赴澳学习一年半,最后获得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本科学士学位。 如果是国际计划内的学生,完成国内部分后还可获得中文大专文凭。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财务管理、食品营养检测专业的双文凭专科学生,采用“2+1”模式,第三年在澳大利亚完成学业,可以获得阳光海岸大学颁发的副学士学位证书。
融合型模式 中澳双方合作院校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制定出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 澳方引进课程施行全英语或双语教学模式, 有中澳教师共同承当教学任务, 澳方在教学资料、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式上给予中方支持。同时,中方院校在根据本国国情及企业需求的基础上, 适当融进一些中方合作专业的课程, 教材及教学方式采用中文既有课程模式进行。 为了学生能够适应专业教学中的全英或双语授课方式, 中方院校都会强化英语基础培训。 如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医药学校、 上海机电学院在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的合作办学中, 都在第一学年将英语基础强化训练作为主要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澳方英语达标考试后才正式进入到专业阶段的学习。 这种将中澳合作双方的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方式, 可以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 又具有英语交流和工作能力的国际化、 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满足了国内企业,特别是合资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中澳合作办学的学生具有双方文凭证书, 不但在就业上具有了优势, 同时在继续深造方面也具有比普通专业学生更好的选择。 一些院校为了给经济条件许可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业提升方式, 也为了自身的影响力, 积极与国外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院校进行联系, 寻求获得合作项目课程的学分认可。 如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与澳大利亚的埃迪斯科文大学、英国的桑德兰大学和北安普敦大学完善了学分互认机制, 学生在国内获得双文凭后可以获得对方的一定学分认可, 去这些院校学习只需1~2年的时间就可以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学习2~3 年获得硕士学位。 其实, 这也就是在融合型合作办学模式基础上添加一对多嫁接模式,形成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
松散型模式 灵活多样的松散型模式是指中澳双方通过在教学管理和学术交流、 师生互访、交换留学生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进而实现高职院校与国际教育的接轨。 这种模式注重对澳方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学习,通过双方的合作交流来提升国内的职教课程体系,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和动力。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布里斯班北TAFE 学院、西悉尼大学等7 所澳大利亚院校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使其成为合作办学中的佼佼者。
中澳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作为国内高职院校目前最重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方向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办学方面的成功经验,梳理总结如下。
对于学校而言 中澳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实施,引进了国内空缺的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新学科和新专业、 成熟的课程体系、专业资格证书体系,引进了澳方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引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为提升我国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竞争力、改善人才培养与招生状况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中澳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成果已超越了合作学校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合作学校所在省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 中澳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为参与合作项目的教师提供了接触、体验和实践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用英语直接与澳方教师交流的机会,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教师也提高了外语能力。 如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学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都积极派送自己的优秀教师赴澳进行短期培训,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本院校的职业教育改革。 同时,这些教师在国外培训后深刻领会了澳方TAFE 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回国后,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于学生而言 中澳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一般以小班的形式授课,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外语水平的提高,在拓展学生继续学习渠道的同时,也使合作专业学生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 通过对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的调查,可知学生由于在实际动手能力、 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具有优势,就业能力明显强于其他高职院校学生。 学生的出国继续深造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表现在可以节省时间和费用,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澳大利亚TAFE 教育的优点表现在实用的培养体系和灵活的教学方式, 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和评价的标准,重实践能力而轻理论,从而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优点。 但通过调研也发现,在现实运行中,由于中外国情不同、 学生基础性教育方面的差异, 在合作办学中总是有不同的问题出现,总结如下。
澳方文凭的承认问题 相对于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很多中澳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由于发展时间短,教育层次相对较低。 我国承认澳大利亚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文凭,但对于澳大利亚本科以下的文凭或证书在国内升学与就业中的功能没有明文规定;加上我国对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 内的职业教育证书宣传力度不大,甚至在教育部网站都还没有关于专科和高职类的中澳合作办学相关统计数据,这些都造成其在我国的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较小。 这样,便给获得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带来一系列升学与就业问题,而学生的就业对招生有直接的影响,这就给中澳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招生带来了挑战。
优质生源不足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由于需要支付给澳方一笔不菲的合作费用, 同时应澳方要求,一般都是小班教学,教学投入大,这就导致合作办学专业的学费比一般专业要高出很多。 同时,有些院校由于投入不足致使办学条件差、 信誉度和学历认可度不高,而导致很难招到优质的生源。 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完成自身的招生名额,只得进行降分录取,更不要说设定英语高考分数的最低要求了。 优质生源的不足直接导致合作办学专业的教学困难。
课程体系衔接差 澳大利亚开发的TAFE 课程体系是立足于本国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企业需求进行开发, 与我国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以及学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对澳方院校的了解,对合作课程的筛选能力相对也较弱,导致盲目引进热门专业。 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能够进行合作办学,在没有同名专业对接的情况下,选择了相近专业进行合作。 这样,在我们几乎完整地引进澳方课程体系后,由于没有很好地结合中国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和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问题、过多的英语教学对专业培养的时间挤占问题、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的时间分配问题等。 这些问题需要合作双方在课程体系对接过程中不断加以解决。
教师境外培训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 没有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也就没有了主体。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中方教师能够“走出去”而澳方教师能够“请进来”, 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首要问题便是经费。 一些院校只送一些院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去澳方进行考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却不容易得到这种机会,而具有澳方的教师资格认可、能够实际接触到澳方职业培训的一线教师,才是合作项目的主体。 澳方派来的教师一般都是短期集中教学,有些澳方院校为了控制成本,甚至从社会上临时招聘一些人员作为外方教师派驻中方进行教学, 师资流动性大。 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合作项目的教学质量不甚满意。
合作实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对于高职院校中澳合作办学, 中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对合作办学的审批和把关, 但对于引进的澳方TAFE 教育体系如何本土化,实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却没有有效的质量评估考核机制, 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全程监管。 高职院校自身由于缺乏管理机制、 出发点不同而导致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对澳方职教系统认识不到位, 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只强调合作办学的数量, 却没有把中澳合作办学作为一个学习借鉴的平台进行吸收、利用和创新,努力实现TAFE 职教理念的本土化, 以点带面地促进自身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备案, 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 (Box Hill Institute of TAFE)进行合作办学,正式成立国际学院, 并于2006 年正式列入普通高考招生计划(专科),合办专业有中澳生物制药技术和中澳药品经营与管理。 在近5 年的合作办学实践中,学院已经成功培养了4 届学生, 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良好,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学院立足实际,依靠已有的办学经验,正在努力积极地进行扩展和改革。 但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如上所述的那些问题,现结合笔者个人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宣传力度 努力进行澳方职业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宣传,不但针对兄弟院校,更重要的是面对企业,让企业了解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优势所在,让企业乐于接受我们的学生,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报考国际学院,以形成良性循环。
丰富合作办学模式,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在寻找合作伙伴的同时,要关注自身可以对接的课程体系, 不能盲目扩大和引进。 但在一对多嫁接式模式的合作办学中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目前,很多学生包括优质生源不愿报考国际交流学院, 原因是学费高、文凭低、就业门槛高。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自身更高发展需求的限制, 如专插本每年招生名额少, 很难满足许多学生的需求;去国外留学,国际交流学院虽然现有几所国外可以衔接的大学本科及硕士以上的学历教育,但目前的案例并不多,与这些学校的合作实际也不是很多。 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发展,为更多的有志于取得更高学历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
开发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课程设置体系 中外合作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和课程体系。 但是如果不能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引进并对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适当改造,就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 针对引进TAFE 教育体系后出现的有些教学内容对于中国学生显得过于简单,而澳方又要求中方学生必须有这方面的成绩才能拿到澳方文凭的问题,可与澳方进行协商,说明问题的实质,并要求针对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测试,如果学生通过了测试,就可以不必再修学这门课程;针对没有通过测试但他们仍然认为有些内容过于简单的学生, 可以缩减课程的课时,并增加一些与实际工作联系比较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开发更加完善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一个重要载体。 针对澳方提供的教材过于简单不利于教师备课、学生课下自习的情况,应积极主动地与澳方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说明中方教师遇到的困难, 希望澳方多提供教学材料。同时, 中澳双方教师共同合作,在“培训包” 能力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教材编写,开发一套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英文教材体系,使澳方的TAFE 课程精华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 对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或相似之处,通过教研活动或课程组活动进行研讨,合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与侧重点。
加大教师境外培训力度,健全实效考核机制 想借合作办学提升自身品质的院校,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境外培训力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筹措经费,并尽量争取国家投入,也可以鼓励教师在自己出部分费用的基础上争取出去培训的机会。 同时,学院也需要对参加境外培训的教师制定激励考核机制,使教师能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回国, 在教学工作中有新思想,真正使高职学院的管理体系和教学体系在借鉴基础上有较大发展,而不是流于形式。 同时,也需要对澳方派驻教师实行教学质量考核机制,要求澳方派遣具有合格资格证书、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在每次教学任务中,中方教师可以随堂听课学习,加强对中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在教学任务完成后需要提交教学资料并接受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如考核不及格,可以免除其在中方的教学资格。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需加强对不断发展壮大的高职院校中澳合作办学的监管力度,以行业为主导成立专家评议委员会,对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设置、 教学进程、课程档案管理、师资力量、运行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学生就业及继续深造等方面制定实效考核机制,以此保证合作办学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中澳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
[1]张庆堂.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8(18):18-19.
[2]李兰巧.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和特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4):65-70.
[3]陈东英.澳大利亚TAFE 的发展历程及趋势[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60-64.
[4]陶霞,陈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质量的基本要素分析[J].高职教育,2011(5):195.
[5]王旭.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综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0-15.
[6]魏胜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37-46.
[7]刘智英.澳大利亚TAFE 制度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