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舒 夏振平 范继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102442)
高职《园林植物基础》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原来的《植物学》、《植物生长环境》、《土壤学》、《树木学》、《植物分类学》 等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课程。 为使本课程能够为后续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花卉生产技术》、《园林规划设计》 等园林专业课程的开设奠定知识基础,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情况和本专业的特点,本着“为用而学”原则,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标准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以期培养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内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开设了园林植物相关课程,但是各个学校的情况差别较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大多按照传统的植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教育。 其突出问题是教学内容没有经过整合, 只是本科内容的简化和压缩;教学方法落后,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不利于学生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手段比较单一,考试以笔试为主,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虽然《园林植物基础》课程的设置实现了对植物学、植物生长环境、树木学、植物分类等课程的整体优化, 有效地解决了各课程之间系统性不够完整、部分内容重复、高职学制短、学时相对较少的问题,但整合后的课程课时数不断压缩,内容多而杂,这就要求教师整合并取舍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园林植物基础》 课程是重新整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课程,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我们按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研究园林类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高中课本中相关内容的传授与学习,坚持基础知识“必需、够用”和理论密切联系园林生产实际的教学理念,以《植物学》、《植物生长环境》、《土壤学》、《树木学》和《植物分类学》为基础,以为后续《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花卉生产技术》、《园林规划设计》等园林专业课程服务为原则,将原学科体系下的5 门课程内容进行充分整合,删除了《植物学》、《植物生长环境》、《土壤学》、《树木学》 和 《植物分类学》课程中理论性太强、过于深奥的内容,将《植物学》、《植物生长环境》和《土壤学》整合成《园林植物基础(一)》,66 学时,这部分主要学习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了解如何通过环境的调控促进园林植物生长发育,并为园林植物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创造良好的条件;将《树木学》和《植物分类学》整合成《园林植物基础(二)》,80 学时,这部分主要学习植物分类与识别,教学中以“植物识别是基础,植物应用是目的”为重点,培养学生对本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的识别和应用能力, 为后续的 《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栽培养护》、《花卉生产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及顶岗实习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学生通过花卉工、绿化工等职业资格考试服务。
基于上述的课程整合思路,将《园林植物基础》课程具体整合为 “园林植物形态与生长发育规律”、“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调控”、“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3 个项目、8 个任务、29 个学习情境。 本课程全过程根据植物的器官、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节、植物与光照、植物与水分、植物与温度、植物与土壤、园林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及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8 个任务进行教学。
笔者通过参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将学习到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融合,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满堂灌、单一测试等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实践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系列动态性、开放性、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将课程中主要采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列举。
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法能够帮助学生用图像和联想进行思维,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增进学生的创造力与联想力。 如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的关系后,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成小组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加深理解,增强识记效果。具体流程如下:(1)4~5 人为一个小组,将中心主题定为“植物与环境”画在纸的中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主题展开,要求主题力求呈现清晰,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2)围绕中心主题内容进行思考,向外扩张,将主题与二级节点链接,二级节点再与相关的三级甚至更多级节点链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连线表示。 要求主题及其以下各级节点使用关键词、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进行表达;构建图形要有层次感,中央的线条可粗些,字体、线条的变化可以多一些;尽量发挥视觉上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创意制作个性化的思维导图。 (3)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向全班学生讲解小组共同制作的思维导图,其他学生还可以对其思维导图进行补充、修改,最终使思维导图能够反映学生的集体智慧。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可反映出每个学习者的想法。 在集体思考的情境中,学生之间不但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交流、分享知识,而且可以从各自构图的差别出发,产生疑问,引发联想。 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法,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学到知识。
扩展小组法 此种方法是教师布置一项具体的讨论题,由学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如在“花的结构”单元中,开始教师通过一个情节描述引出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按照流程组织教学。 本课程编撰的情节如下:小明正为公司销售植物,张先生和太太想为自己的别墅进行绿化, 需要买三株明年就能结果的植物,分别是石榴、樱桃和猕猴桃。 随后小明将张先生夫妇指定的植物打包,并开出了结算单(如表1 所示)。 没想到张先生看到账单后大发雷霆,小明的老板赶快跑过来审核账单,并向张先生做出解释。 张先生听完后,支付了280 元便离开了。 请问:张先生大发雷霆的原因是什么? 小明的老板做了什么解释? 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其他情节,只要情节合理,符合教学内容就可以:(1)独立工作。 阅读教材或资料,每个人独立思考问题的答案并记录下来,要求安静。 (2)2 人合作。两人讨论并商定共同答案。(3)4 人一组。讨论得出最合理的答案后,将结论记录在纸上。 (4)8 人小组。 在大组中比较答案,选出共同认为最合理的答案,每组派1 名代表说明各自的结论。通过查阅教材或资料, 大部分学生通过讨论会得出 “有一种花为单性花,或为雌花、或为雄花,而猕猴桃正是雌雄异株的植物,若要此种植物结出果实,必须将雌株与雄株种在一起”的结论。 扩展小组法规定时间是重要的,但各环节具体需要多少时间由教师决定。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卡片复习法 卡片复习法是利用卡片中的关键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在讲到“植物的生长物质”时,有很多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作用需要学生知晓,可以采用卡片复习法帮助学生检验对概念的理解效果。 具体流程如下:(1)教师将学过的知识或技能中的关键词 (如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乙烯、矮壮素、萘乙酸等)写在卡片上;(2)请学生任意抽取一张扣放着的卡片,并向其他成员简短清楚地阐述这个关键词的生理效应和分布特点;(3) 其他学生对阐述的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充。 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复习与强化重要知识和方法的目的,为进一步学好知识和技能做准备。
可视法 可视法是一种将学习成果通过图板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方法。 如在“植物识别”教学单元中,除了在室外进行实地认知外,还可以通过在室内采用可视法加深学生对植物的认知。 采用此种方法要求教师事先准备好要识别的植物的图片、相关形态特征介绍等学习资料以及牛皮纸、胶水、彩笔、剪刀等辅助学生做展板的纸张和工具。 具体流程如下:(1)将学生分成4~5 人一组。 (2)每组发放植物资料一套,资料中包括需要掌握的植物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但并不标明描述的植物名称,以及一张需要由学生填写完成的表格,表格左侧为植物图片,右侧为需要填写的文字。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植物图片和给定的文字一一对应起来,并将文字进行总结后填入表格。 (3)每组发放一张牛皮纸、一套植物图片以及彩笔、剪刀、胶水等工具,要求将植物认知结果展现在图板上,图板应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并需要配有文字说明。 (4)图板制作完成后,每组指派1 名代表向全体学生介绍制作图板的思路和植物特点,学生在倾听其他小组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出植物特点的同时,检验自己对植物特点的掌握情况。 (5)每位学生对其他小组制作的图板和表述进行比较,投票打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参与,只和学生一起倾听,最后教师也可以参与投票打分,并进行评价。 可视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对其他小组的投票,还可以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和他人、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小组拼图法 小组拼图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责任感与可靠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积极地获得与加工新知识的能力。 如在“植物果实的识别”教学单元中,可以采用小组拼图法组织教学。 具体流程如下:(1)初次分组,进行专题讨论。 先将学生随机分成4 组,每组5 人。 教师将配有肉质果、裂果、闭果、 聚花果图形的学习资料分别分发给对应的小组,各小组分别学习、 分析与总结各种形状果实的特征。(2)再次分组,对所有的果实类型进行分析总结。 从以上每个小组中每次抽取1 人,组成1 组,每组4 人,共5 组。使各组成员聚在一起,将上述4 个学习内容综合起来,每个成员负责讲解原本负责的学习内容,大家共同讨论各种果实类型的特征及异同点,将讨论后的结论绘制在图纸上,准备表述。 (3)小组展示结论,代表发言。 每组派1 名代表展示并说明各自的结论。 通过观看其他小组的结论,各组重新整理完善自己的结论,最后评选出结论最为正确的小组。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以上每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教师都不要干预过程,只需要制定原则,比如时间、流程等。 另外,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班级学生数一般不要超过25人,否则很难实施。
此外,为保证教学效果,灵活多样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当发现学生开始感到疲惫的时候,可组织学生进行课间游戏,如拼图、智力游戏、观察力测试等,在游戏过程中既能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可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可随身准备一些益智类图片,在课程开始或进行到中段的时候发给学生,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厌倦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实行小组工作教学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制定多种多样的分组方法, 让学生在每次学习任务中都有不同的合作伙伴,力求每一个学生都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中,建立新的、系统的、动态的考核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保证。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在评价机制上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取代单一闭卷笔试, 注重过程性评价, 建立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教学考评体系。 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评价相结合、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表现、平时作业成绩、表达交流、相互合作、出勤率、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 过程性评价不只是评出分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总结与比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期末考评占总成绩的40%,包括闭卷笔试和现场技能测试两部分,闭卷笔试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园林植物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等的领会与掌握程度,现场技能测试部分通过采取植物的新鲜枝条,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说出植物的中文名字及在园林建设上的用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与熟练程度以及识别园林植物的能力,为职业资格鉴定奠定基础。
《园林植物基础》 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已在我院2010、2011 级园林专业进行了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 学生亲自参与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无故旷课的情况大大减少,课堂提问与回答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 同时,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打开了思想的枷锁,对于“职业导向、学生主体、项目载体”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全局观,对园林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才能够培养出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园林专业人才。
[1]陈建业,范海霞.高职园林植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8-79.
[2]严贤春,肖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改革之初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4):366-370.
[3]周春玲,孙玉林,刘孟.园林植物识别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76-78.
[4]贾秀香.项目教学法在落叶树种冬态识别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31):49-51.
[5]韩包海.项目导向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171.
[6]蔺宁.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12(12):86-87.
[7]李海玲.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