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乐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能让学生会读一篇文章,会写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教师;教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055-01
在学校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限于课堂之上,而是在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中,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以教师人文素养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前提
(一)以人格素养和情感素养来感染学生
学高为师生正为范,语文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自己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来感染、影响学生。
其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受制于分数、升学率,似乎已经忘记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是具有丰富感情和主观能动性的人,似乎除了知识还是知识,除了考试还是考试。其实,这是完全违背语文的教育目的的,语文是具有丰富人文性的学科,是情感的学科。作文语文教师,只有让语文回归人文本位,以自身的情感来倾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让爱成为教师互动的桥梁,学生只能在读中去深刻体会文本所具有的内涵,也才能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以知识素养和语文素养来引导学生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同时也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的学科。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其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知识基础。这就需要在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做“一桶水”,更要做“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于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美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以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学习为辅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引导学生。
其次,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语文是研究语言的艺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语言为媒介,不断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以准确、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感染、引导学生。
二、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媒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去体会、感悟作者所带给我们的思考,教材中拥有者丰富的人文精神,不过更多的是被忽视罢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得从教材中进行挖掘。
(一)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汉子是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从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楷书,演绎的是音、形、意中的龙的文化。一个“人”字,就那么一撇一捺,去告诉我们做人要挺立于天地之间;上面像手,下面像树木,表示用手来采摘果物,这就是“菜”,似乎暗着人类发展历程中曾经的原始生活。的确,汉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音、形,意上引导学生来认识汉子,还注重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汉子中感受文化,受到文化的熏陶。
阅读则是学生借助文本理解和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重要方式,在阅读中,只有在充分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学生也才能深入到作品的内涵中。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拘一格的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阅读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在解读中生成出自我的感悟。如《五柳先生》教学中,如果连基本的文言词句也不能理解,有怎么能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呢?在《海燕》中,如果不能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或许那只“海燕”也只能是一只海燕了。
(二)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四大基本技能,就写作而言,不仅仅是词语的罗列,更多的还是学生借助文字这一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摆脱考试作文的种种限制,设计一些具有深厚人文性的主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感受生活;其次,在写作中,要从传统的教师布置,学生写作,教师讲评的模式中走出来,在师生合作中去讨论,去写作,去修改,让作文过程成为一个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成长的过程。其次,教师要透过学生的作文来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要正确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角度去看世界,去观察生活,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领域”。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来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课堂是师生互动时间最多,交流最强的场所,语文教学活动大多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首先要从导入开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
首先,要在导入中以情境创设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人文性。如《芦花荡》“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永远不要有战争了!”所表达的和平呼声,这些,都需要教师以凝练的语言,巧妙地设问来引导和启发学生。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解读作者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如《雪》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后,更要理解,“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炼,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有“师者”的权威而高高在上,更要深入到学生中,以“俯下身子”的姿态来聆听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悟,和他们一起分享,一起感受,在分享、感受中引导,在引导中共同成长。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堂,抓住了人文性,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多方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彭祖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语文天地,2009年13期。
[2]、李志君: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曹卫军:浅论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