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爱民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班主任;德育工作;方
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23—01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远远高于传统教育的要求,这就使得班主任应具备更高、更广、更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而作为高级中学的班主任,就更加需要有更强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个人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对如何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的问题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理念先行,实效本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但是通过单纯的德育活动并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当前,仍有学校在教育中存在着背离新课改理念、忽视德育、忽视学生人格培养的现象,片面强调成绩,重教书、轻育人,德育工作只是口头重视,或只是通过运动的方式做德育工作,缺乏持续性和渗透性。
德育应该贯穿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言每行都应结合当时具体情境和学科特点设立德育目标,要真正让学生“心临其境”去体验,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达到“通情达理”“言行一致”的要求,对学生的人格作出引导。目标明晰,过程无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应当是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追求的境界。
二、知人论事,以身立教
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在德育工作中只注重对所有学生的统一要求,而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按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方法来要求和教育所有学生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德育工作中最关键和最难的是要体现差异性,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制定教育方向和目标。
同时,教育教学实践中,忽视自身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只重律人忽视律己,只重言传不重身教,会逐渐削弱学生对教师乃至对教育的信任,从而导致学生不相信教师,对德育产生抵触,这是中学德育工作难以有效进行的原因之一。
三、关系和谐,事半功倍
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德育过程中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极端理解,放弃教师的领导作用,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班主任要转变思想观念,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四、方法创新,不拘一格
德育工作平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是影响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运用德育方法时呆板、程序化,不会灵活应变,只重课堂中的教育,而轻实践锻炼,忽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这种忽视课外实践锻炼的德育无法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德育的实效低下;另一方面,德育方法运用不好,变成了灌输式的、强制性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对一定规范、条例的遵守就不一定是出于自身的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的压力,也就没有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行为主体的责任感可言,这样的学生往往行为不自觉、不自主。
德育工作是一个许多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且有明显阶段性的复杂过程,德育方法是多样的、随情况不同而多变的。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可供我们选择和运用,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才能使教育生动、活泼,真正提高德育实效性。
教育本无定法,更不可能一文尽言之。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运用先进的德育理念,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德育模式,推进中学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