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词语 激活思维

2012-04-29 20:11李程
甘肃教育 2012年13期
关键词:词语教学思辨思维训练

李程

〔关键词〕 词语教学;思维训练;想象;比较;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68—01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用词是作者精心“炼字”的结果,生动、传神的重点词语是文章的“眼”。上好语文课,就要让这些“眼”亮起来,折射出作品情与理的光芒。这一过程,必有思维的参与。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看待词语教学,要将其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一、引发想象或联想,体味作品意境

想象和联想有利于活跃思维,增强教学深度,这一点在诗歌学习中尤为重要。如,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在讲授中抓住一个“惊”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鸥鹭被惊起前,荷塘应是什么样子?学生说:“鸥鹭被惊起前,荷塘是平静的。”我进一步趁热打铁:“由这个‘惊字,我们会想到‘争渡中有哪些声音?会看到什么画面?”学生踊跃回答:“有船桨划动水面的‘哗哗声”,“有鸥鹭被‘惊起后发出的叫声”,“有‘争渡时的喧笑声、叫喊声”……

此时,学生的想象空间被打开,一幅自由、欢快的生活画面浮现在学生眼前,他们在感受词作优美意境的同时,对“惊”字形象性的体会也加深了。

二、在比较、分析中,揣摩词语的精妙

比较、分析是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运用对照比较可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对作品用词之表现力的准确体会。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之“卷”字突出了北方朔风之“猛”、“狂”的特点,在讲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吹”、“刮”等词比较,找出它们在表意程度上的差异,然后启发学生:“‘卷用在这里,有什么特点?对衬托边地环境的恶劣有什么好处?”这样的诱导比较,使学生更能获得对语言表达明晰而深刻的认识。

换词比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换同义词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如前例;另一种则是去掉原词,来体会表达上的差别。如,《沁园春·雪》中有“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教师可抓住“略”、“稍”让学生思考:去掉感觉怎样?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从而让学生体会二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准确性,以及用与不用之间微妙的差别。

三、设疑激辩,训练独立的思辨能力

拥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是思维独立的体现,对于文章中用词的矛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矛盾点往往凝聚着作者独立的思考,如《孔乙己》中的“大约”与“的确”(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七根火柴》中的“模糊”与“清晰”(他的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对这种意义显然相反的两个词统一在一个句子中的现象,教师不可轻易放过,应抓住矛盾,启发学生生疑,有疑而问,有问而辩,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深化其对句意的理解。

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找准疑点,引发讨论;二是选好角度,设置疑问。如,讨论“愁云”一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愁云惨淡万里凝”)时,可设计这样的疑问:“‘愁本来表示人的情绪,用它来修饰云是否合适?这样写景与人的心情有无关系?”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诗人别友时的惆怅,景对情的衬托作用,“愁”的形象性。

四、借助词语,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内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按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作品的思想情感是蕴涵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的,教者的任务是“沿波讨源”,而显其“幽”。如,郭沫若《炉中煤》中的“黑奴”一词(要我黑奴一般的胸中,才有火样的心肠),既妙用了比喻,又使我们联想到黑人所遭受的苦难。这不正是“五·四”前多灾多难的中国的写照吗?黑奴憨厚,又有颗火热的心,这不正如炉中那燃烧的煤?同时,也是作者那份深深眷恋祖国的热忱。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决定了它内涵的丰富性,这就需要教师挖掘出双关、象征、情韵等意,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悟其旨。

编辑:刘立英

猜你喜欢
词语教学思辨思维训练
优化词语教学 夯实语文基础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式解读
基于语文教学的写作思维训练
让小学语文教学闪光点点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及改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