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思考

2012-04-29 20:11:42张素贞
甘肃教育 2012年13期
关键词:自然界科学素养动手

张素贞

〔关键词〕 科学教学;科学素养;教学氛围;学习兴趣;教材;学法指导;动手实践;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93—01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并把科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素养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及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能够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进行提供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自身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探究的氛围,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让他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大胆“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开发他们的潜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办科技手抄报,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等。

二、合理利用教材,加强学法指导

《科学》教材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小学低年级段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所反映的多种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太阳的东升西落等,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多种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感性认识。

在小学中年级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为学生重点阐释“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这一观点。但其间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运动、变化等概念,而是要引导他们在学习了书本知识后,还应亲身去感受自然界的变化和物质的运动。

在小学高年级段教学中,教师则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自然界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等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上。在《科学》教材中,既有探索自然界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内容,如,种子的萌发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等;也有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内容,如,月相的变化、生物的进化等。教师形象生动地讲授科学知识,并教给学生正确观察、分析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变化的方法,则会使他们初步掌握一些自然规律,并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坚持合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知识,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对他们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鼓励动手实践,提高综合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这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鼓励他们进行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可让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开阔了知识视野,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了综合能力,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其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要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他们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科学素养逐步得以养成。

编辑:孟刚

猜你喜欢
自然界科学素养动手
我也来动手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军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4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自然界的一秒钟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动手画一画
童话世界(2019年17期)2019-07-04 15:15:42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