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2-04-29 04:15:44刘天森俞书傲冯骥柴一飞
科教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刘天森 俞书傲 冯骥 柴一飞

摘 要 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特色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各农林院校的研究重点。本文从“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未来建设的核心目标,并提出对专业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农林经济管理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The Explor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Model

LIU Tiansen, YU Shuao, FENG Ji, CHAI Yife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s a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professional. The training model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training mode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rom two aspects which are "teaching model" and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and summaries that optimizing the system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 are the core objectiv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t last, the authors make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0 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级学科,重点解决农林领域的管理活动,目前已在我国54所本科院校开设。近二十年专业改革仅限于内部框架调整,并未依据市场需求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模式。为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和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梳理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专业建设的建议。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1 教学模式

1.1.1 理论教学

王雅鹏(2004)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依据社会需求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专业层次和水平,开拓区域经济学、农林产品比较优势等研究领域。奚祥华等(2007)提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创新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策略,建议增加基础学科课程,删减重复过时的课程,开设生态环境科学、现代农林技术等课程以及热点问题的专业讲座及发展动态课程。柯水发等(2011)对北京林业大学240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农林类课程较少,建议压缩基础专业课程,增设农林经济地理学、专业论文写作等课程。

彭艳等(2008)以29名学生4年所学部分课程成绩为原始数据,①基于因子分析得出农林经济类相关课程对学生专业素质影响较大,建议加强“宽专业”教育,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颜华(2009)具体提出农林院校可采取主修与辅修制度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罗攀柱等(2008)依据我国农林业生产特殊性及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划分为5个模块,②建议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生态和环境意识较强的人才。刘强等(2009)依据市场需求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平衡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比例,增加实务类课程,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务”的教学效果。李红(2008)进一步提出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准确定位,突出学科特色,力争与其他同类院校有所区别。

徐辉等(2010)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案例选取难,缺乏专业的案例编辑,导致理论教学与讨论教学学时分配困难,学生自主性难以调动。建议教师通过业内交流、校际交流、发动学生调查编写等方式增加案例讨论环节,避免单一的理论教学。

综上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核心课程较少,缺乏时代感;(2)重复性课程较多,学生知识面普遍较窄;(3)授课方式单一,讨论教学欠缺。在未来课程设置上,应重点培养新学科,增设农林经济学课程,以专业讲座带动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1.1.2 实践教学

赵锦域(2002)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改革为例,提出全面调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实验项目,完善实验室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课的实验学时达到总学时的30%。

黎东升等(2002)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提高教学实践现代化程度,建立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电子教学系统和以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系统。其后研究发现传统办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建议开展专业知识准备性教学、随堂性实践教学、阶段性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通过参观和专业生产劳动等方式深化人才能力培养。颜华等(2011)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实践比例过低,建议形成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重点,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郑炎成等(2007)结合教学经验发现,实习经费难以落实阻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开展的首要因素,此外,实践对象及接收单位选择也是影响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据此并结合费孝通先生社会学理论提出“就近选点,解剖麻雀”的实践方式,建议在院校周边选择行政村,开展具体连续性调查,节省经费和时间同时保证实践效果显著。

综上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室现代化建设不完善;(2)实践教学比例较低,与理论教学及社会需求结合度不高;(3)实践经费及对象落实困难。在未来实践教学建设上,应重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外基地建设,选择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林产业建设快速发展,扭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社会认同度较低的现状。

杨根宝等(2005)结合21世纪我国农林经济背景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提出开发学生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厚基础与宽发展兼顾。郭翔宇等(2009)借鉴部分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经验,提出学校应设计个性化发展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和职业发展需求。

徐辉等(2010)总结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敢于创新的精神、付诸创新行动等素质,提出“创立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创议探究式教学”、“创新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专业认知—实景模拟—见习顶岗”等五种实践模式。王玉芳等(2011)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原创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知识陈旧、缺乏课题研究能力是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提出重视学生原创能力培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务实基础知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议。

杨香合等(2010)基于河北省农业发展,提出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高地,从教育管理、办学机制、教育结构、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创新,以学术带头人为引导,培养本科学术创新人才。胡云等(2010)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立足于应用型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阶梯状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个中心、③三个层次、④三种形式⑤”的实践教学模型。

刘惠琴(2007)运用访谈研究、模型构建、量表设计、实证研究等方法对86个高校学科团队进行调研,总结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创新氛围浓厚是提高中国高校学科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题研究较多的特点,应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先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创新型科研团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铺设平台。

综上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重在机制的构建,农林院校应打破传统的理论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开发原创思维能力并付诸实践,上述激励措施比教师单方向从事科研更具有效率。

2 结论与建议

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应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支撑区域农林产业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进度较慢,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未来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应集中于如何塑造创新型人才、如何突出学科特色、如何提升社会认同度等方面。农林院校应结合实际,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突出专业的比较优势。针对该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笔者建议如下:

(1)创建以本科生为主,教师队伍为辅的初级科研平台。以基础项目为资源,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科研热情,为培养后续人才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参与学科建设。学生视角能真实反映学科发展中的缺陷,建议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研讨会,依据学生的意见合理改革,使学科发展更符合学生要求。

(3)建立院校间学科交流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缓慢反映了学科建设理念的局限,校际间交流平台能够为学科建设提供新思路。建议定期举办农林院校学科研讨会,互通先进理念。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种类较多、细化程度高、相关实习及科研项目丰富,这为其他农林院校提供借鉴。

(4)适当增加与农林类相关的专业课程,减少关联度较低的课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通过课程设置突出学科特色,将经济、管理与技术三者结合,注重实用性,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避免出现“宽而不精”的学习效果。

(5)强化专业实践。建议将“大一学年起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专业实习”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内容由浅入深,倡导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对专业应用的认知,有助于减少学生在就业方向选择上出现偏差的可能。

(6)实行导师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建立本科导师制培养模式,并进一步细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例如农林业政策、农林业资源管理、农林业金融保险等。允许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择研究方向,使学生对某一领域有较深入地认知。

总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优势劣势同样明显,扬长避短更要积极补短。未来专业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完善教学建设,实现人才向高素质、综合型发展。

注释

① 调查对象为河北省某高等农林院校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

② 包括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实践课程.

③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

④ 基础技能实践层次、专业技能实践层次、综合创新能力实践层次.

⑤ 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综合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伟廉.高等教育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82-83.

[2] 罗必良,欧百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分类解读与重新构造[J].农业经济问题,2007(1):75-76.

[3] 王花,王玉芳,李静,袁丽虹.基于原创能力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29-17330.

[4] 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21-23.

[5] 徐峰,郑炎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式的演变与调整[J].高等农业教育,2004(3):64.

[6] 杨根宝,刘德弟.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问题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5(3):3-5.

[7] 王雅鹏.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2.

[8] 奚祥华,于新刚,曹亦菲.21世纪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4.

[9] 蒋远胜,陈文宽,冉瑞平.坚持“农林为本、经管相容”理念培养建设新农村的经管人才——四川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新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53.

[10] 柯水发,李红勋,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1(3):2-7.

[11] 彭艳,李静.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研究的作用——基于因子分析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971-17972.

[12] 颜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J].农村经济,2009(12):96.

[13] 罗攀柱,陈元红.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探讨——基于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视角[J].林业经济问题,2008(2):186-188.

[14] 刘强,戚迪明,张广胜,江今启.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 程体系改革探索,2009(5):50-51

[15] 何蒲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林经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3):54.

[16] 李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5):159.

[17] 徐辉,朱忠贵,王辉.论案例教学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69.

[18] Boland Michael A.; Crespi John M. From Farm Management to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The Expansion of a Professional Society as Seen Through a Census of its Dissertations From 1951 to 2005[J]. 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2010,32(3):456.

[19] 郑晶,林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1.5(中):129.

[20] 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2(6):20-21.

[21] 黎东升,苏亚琴.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约束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 中国农业教育,2002.4:37

[22] 黎东升,许家林 . 论面向新世纪的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报),2003(1):20.

[23] 颜华,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2):276.

[24] 郑炎成,曹明宏.一种可选择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模式[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4-137.

[25] 俞晓诺,王静华,张梅令.农林院校本科经济管理系列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1999(2):14-16.

[26] 胡云,徐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农村 经济与科技,2010.21(8):100-101.

[27] 高建中.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教学实习建设与模式创新[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22):126.

[28] 郭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

[29] 徐辉,黎东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 教育,2010(12):59-61.

[30] 王玉芳,毕棠琳,袁丽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1(2):23,26.

[31] 杨香合,岳坤,胡建,邓郁.河北省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研 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2):148-149.

[32] 刘惠琴.高校团队创新绩效评估模型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96-99,117.

[33] 赵沁平.走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8(3):8-10.

[34] 李芳,张为民.高等林业院校保持办学特色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1(2):7.

[35] 高文兵.新时期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24-28.

[36] 乔丽娟,赵伟,王文青.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485.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探究:研究综述.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26:44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46:05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11:23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0:52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