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平
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法是指教师把学案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在学案中感觉问题、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确定一个中心问题, 把该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 以问题的解决为整个学习过程的驱动力. 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方法和机会, 充分尊重每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乐学、易学、活学、会学.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恰当运用学案导学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能让学生体会探究知识的过程和乐趣, 充分发挥师生的共同作用, 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尽快从目前教师备课流于形式的误区中解脱出来, 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 放在研究学法上, 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导学案. 传统教案教学存在课堂单向性的特点, 即以课本和老师为中心, 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课本知识讲得完美,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案是封闭性的, 是教师自备自用的, 学生没法参与, 在课前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一无所知, 只能被动上课学习. 而在现在的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深究其原因在于忽视学生自主能力弱而只看到自主意识强. 所以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关键, 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因此,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式学案, 把教学过程由灌变为导, 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主动去捕获知识.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无形中能够端正学习态度,事半功倍.
二、转变教师备课方式
变教师的讲授为指导,变学生被动接受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 改变长久以来的引导错误和认识偏差. 老师给学生的任务和要求,实质上是必须完成的, 也就是说,学生是被动完成的,没有主动性可言. 因此, 怎样设计、设计好“指导”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学习就成为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案的改革, 就要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和会学,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设置情景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发散思维的容量, 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教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关系,促进两边活动,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改变教师备课方式,就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和自学能力水平, 教学和考试的要求, 以新课标为依据, 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节课的助学方案, 即教学案. 要提前编写印制完成, 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 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 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 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 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 就可以先学习掌握, 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学案中用“各抒己见”栏目来鼓励学生在自学中, 有哪些可喜的进步和收获, 得到哪些体会和启发, 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不解与困惑. 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考习惯
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在数学教学案导学中,科学的导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减负,而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特效药. 在学案中以情景打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来引发思维, 以激情来学习数学知识, 有意设置一些疑问, 让学生去探索去引发思维,引发学生多讨论和争议,让学生大胆设想和联想, 产生多向思维, 灵活多变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由学习兴趣引发发散思维, 并注意多方位的引发和多种思维的思索,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把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 使思维变得敏捷和灵活, 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和提高素质修养. 这些引发学生思维的方法,也不是固定模式, 同时还要与课前的导课相结合, 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在实践中见实效.
四、做好目标检测和课后反思
学案导学的目标检测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渠道,判断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学生是否学得新内容和掌握新知识,要通过解答一定的练习题, 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状况, 充分暴露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存在的问题, 使教师及时捕捉教学信息,准确找到学生中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从而更加有效地整合教学过程, 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学案导学中还应注意习题的分级、分类. 原则上是:(1) 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2) 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 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3) 难度不可太大, 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防止易懂难会, 课堂上似乎懂了,一到做题就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习题必须注意分级、分类,从而使每节课堂有所得, 每组学案有所得, 每名学生有所得. 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克服“劳而无功”的心理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悲观失望, 自认为基础差,提高有困难,缺少信心和意志. 针对这些学生, 有关基础知识的题目设置,可以让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二是满足能力训练的要求. 作为学生,大部分是有上进心的,他们思路严谨,具有追求“高难度”为荣的优秀品质,愿意显示自己,习题的挑战性、复杂性往往能够吸引他们.
教学案导学中的各抒己见和反思是搞好本节课的结束工程. 各抒己见是小结、是巩固的过程、也是问题的延伸;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手段. 前者总结可使学生将新知识系统化、牢固化, 以后能灵活运用, 后者反思可使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艺术, 同时找出教学不足, 使之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所以, 编写教学案时,要充分发挥教研组与备课组的作用,组织教师提前备课, 集体备课. 在备课中按新课标的要求, 研究学案的编写, 组内成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并有统一的要求, 集体讨论、研究,分工协作,各部分由专人负责具体编写,在上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预习、自学, 然后在数学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