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夏利
摘 要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载体,是教师和学生文化气质的重要体现。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学校文化建设关系着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也与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处在教育阶段的学校,应该从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加强课程文化建设,发挥教师、学生主体作用,提炼和提升学校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不断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树立学校文化品牌,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在最大程度上受全校师生广泛认同的价值取向,是每一个个体共享的精神家园,是支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外显;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灵魂;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框架。①总结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对于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1.1 有意识,有行动,但流于形式
随着“三流学校 ‘管理靠权力,二流学校‘管理靠制度,一流学校‘管理靠文化”口号的兴起,学校管理实践和改革研究中兴起了“文化热”。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瞬间都深入了上到学校领导、下到老师、学生的心间,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态势。但由于流于形式,尽管花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资源,学校文化建设收效甚微。办学思想的提出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有很多老师学生不会唱也校歌是司空见惯。各种规章制度也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真正严格按照制度操作的学校少之又少。
1.2 简单“复制”现象普遍存在
地理位置、领导者风格、学校现实条件等因素决定了每个学校都是不可复制的,因而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可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生搬硬套其它学校或者企业的文化建设成果,校训基本上都离不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字眼,“科研兴校”的口号已经泛滥成灾。“文化移植”使得很多学校都失去了自己的品牌特色。
1.3 重“物质”轻“精神”
教师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师文化建设上却出现了急功近利的趋势。有的学校为打造科研型学校,教师为了评上教学能手、科研拔尖人才,学校的奖励制度向科研倾斜,发表一篇论文奖励多少钱,发表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的奖励也是不一样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很多教师绞尽脑汁托熟人找关系发表文章,过去的备课检查、推门听课、作业批改和展示被读书笔记检查、课题讨论会、论文所取代了,同时很多科研成果并没有很好地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来,没有做到以研促教。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反映了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重“物质”轻“精神”的弊端。学校奖励制度有失偏颇,教师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教学才是工作的重心,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庸俗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2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层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存在偏差。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在我国,公立学校基本上都是政府的附庸,从干部的任命到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都是政府说了算,通过国家的计划统一分配。校长办学自主权的压制导致了其较强的依赖和懒惰心理。因此很多校训、校规、校旗乃至校歌都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这些隐性的学校文化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应试教育忽略了教师和学生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翁地位。尽管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依然打得扎扎实实,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子,上线率依然是学校永恒的追求。诸如劳动教育的缺失剥夺了学生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应该得到的锻炼的机会以及获得发展的机会。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也没有把建设学校文化作为自己应该承担的一个责任。
(3)疏于对已有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提炼和升华,再加上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缺失,管理层人员都不愿意主动思考怎样建设本校的品牌文化,打造独特的校本文化和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总是寄希望于通过多走访几个兄弟院校,然后借鉴甚至直接复制别人的文化理念。
3 学校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进行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给予校长办学自主权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政府应该是教育体系的建构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法规的制定者,以及教育公平的维护者和教育标准的制定者、教育质量的监督者。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校长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保证其有权力、有时间、有空间去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此外,校长作为一校之长,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最重要主体,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如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并为学校教学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校长的核心工作。
3.2 加强课程文化建设,形成特色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往往主导了一个学校的个性,也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特色文化。因此,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加强课程文化建设。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体制使得学校有了更大的课程选择、组织、开发和实施权。因此学校应该开设校本课程,服务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3.3 增强教师、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并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它的核心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共识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因此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制定科学、民主的激励制度,引领教师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帮助他们不断地提升精神境界。在学生层面,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学校归属感,加强其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学校还应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要主动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例如进行校园植树、栽花护草等课外活动,从劳动教育中获得精神的体验,从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尊重生命的意识,并把这种精神的体验带到课堂上,带到未来的生活中。
3.4 加强对本校已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进行提炼和提升
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的亚文化。因此重视对本校已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进行提炼和提升,有助于形成本校的特色文化,从而避免了文化复制。加强对本校历史文化积淀的提炼和提升也有利于形成学生在成长中对民族文化、语言的根本认同,它是将学生个体精神世界与民族精神血脉联通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