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校的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及管理手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从城镇逐步向农村及偏远贫困地区深入,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完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追求教学机器化,电子化,没有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上转变过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引导其认识。研究信息技术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将是变革传统学校教育,适应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 教育理念
1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相对于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要得多,庞大得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大脑,而其传播的速度、数量均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及其发展与它所处的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信息社会中的教育和传统的教育相比具有其独有的特征,需要我们赋予教育理论和实践新的时代意义。
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系统中信息的重要性,系统地分析其中的信息并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需要广泛地使用各种媒体技术,这使得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带来的是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一节课时中的信息容量提升了几倍甚至几十倍,授课模式也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而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上,总体情况是:定位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科学,缺乏整体考虑;硬件投入大,使用少;教学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较多,常规教学偏少。”①因此教育信息化仍然任重道远。面对这些转变,我们不但要顺应时代的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同时也要把握好信息社会所提供给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条件,要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将教育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2 教育信息化使教育理念发生变化
教育信息化使得传统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②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更易于接触到信息,学习过程也由以集中授课为主更多地转变为了以个体自主学习为主,“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的普及使更多人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分子所独享的特权。传统教育将教育限定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学习和工作被认为是人生的两个不同的时期,但是进入工作阶段后知识和技能却是不断更新着的,从前学过的知识当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情况时可能会不适用,这就要求我们更新知识与技能,以因特网为中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改变了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为学习者学习和工作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这也导致了教育的时空观发生了变化,时空分离的学习方式给予了学习者更大的自由度,这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终身教育网络体系。这种网络体系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学习,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
3 教育信息化使学校教育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也促使学校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对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搜集整理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他们可以方便地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校的教学设备变得比以往更为复杂和强大,计算机通过网络相互共享学习资源,多媒体设备使学习内容的展示更为形象直观,校园网提供给师生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通道。这些变化都极大地推进了学校教育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过渡的进程。
教学过程也将充分地利用起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分析,可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关于学生的各种相关信息,理清教材内容的结构关系,根据设计阶段所掌握的相关信息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在实施过程中要呈现、传递教学信息,收集反映学生情况的反馈信息。要制定好教学工作计划,保证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的运转,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结束后要进一步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分析信息,作出教学评价。在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中,明确了“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③其中信息化处理过程保持了与教育技术所涉及的五个要素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同时也表明了现代学习过程及学习资源可以完整地架构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该定义从定义之初就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直至今日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仍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对其中要素之间的关系未作明确的定义。结合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我们给出了教学信息化处理过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在教学内容上,相对于传统口传笔授的传递方式,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将更多地融入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交互的人机界面更加友好,组织和展示内容更加符合人类的自然习惯。这种互动性使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频繁。通过收集交互过程中的数据,将有助于评价阶段反馈信息的分析。此外,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设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减少抽象概念认知具像化的负担。我们要“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而不是把它只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工具。”④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情境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习进度去选择合适的课程,学习成为了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变化将深刻影响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4 教育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上的影响
长期以来,国内教育一直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作为知识的教授者具有权威性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常体现出一种‘唯我性和‘至高性,师生关系也被简单化为主客体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单赢式的教学活动。”⑤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及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念,但却忽视了学生个体认知的差异及个体需求,无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注重人才的探究培养,要求学生注重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讲究思维的效率,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通过这些基本能力实现知识探索和创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他们应该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注重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使之在复杂的社会和浩瀚的信息大洋中不迷失前行的方向。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如何运用信息工具去解决问题,能运用这些工具去搜寻想要获得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形成适应新时代的价值理念。通过信息化教育,学习者在达到这些要求的同时,也将这些能力内化为了自身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5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改革,本质是一次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尽管面临着许多问题,软硬件投入与产出的教学效益比重还不尽如人意,但从长远来讲是利大于弊的,需要我们坚定信念,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创新教育教学理论,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稳步前进。